前不久,远方亲戚一家人来家里做客。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乐乐,我的侄女,初一,来到我家,就斜倚在墙上,象征性地跟我们打声招呼后,歪着头看着我们聊天,偶尔做出个夸张表情,对大人说的任何问题都打岔。父母让她坐下来,她还很不耐烦地回道:“我干嘛要坐呀,我这样挺好!然后转身就走了”。于是,我笑着对哥哥嫂子说:“我去跟她谈谈吧!”进屋里时,乐乐在看电视,刚开始,乐乐不太理睬我,渐渐地,乐乐的话语从简单的几个字变得多了些内容,从她喜欢的动漫,到她喜欢的宠物狗,到她的死党,她越说越得意,不时地笑起来。后来,我就问她:“你为什么在父母面前要变成一只‘小刺猬’呢?”她悻悻地说道:“反正他们总是看我不顺眼,没完没了地挑我毛病!我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他们总是不满意!那我干嘛要听他们的!”
就乐乐的问题,记者咨询了本报专家库专家代冰老师,代老师听—了乐乐这一情况后,给记者讲了一个心理学概念——“习得性无助”。简单地说,就是孩子一次又一次努力后,仍然无法获得成功感和他人的认同,从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时,孩子会放弃各种努力,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来应对父母的批评。
代老师说:“习得性无助”状况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逐渐形成了一种认知定势:任何反应都是徒劳的,都不能控制将来的结果。所以,对孩子“习得性无助”的矫治必须从改变信念开始,用观念去改变行为,逐步让孩子形成“任何消极事件均可以通过积极行为予以避免,减轻或变为积极事件的观念。
乐观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多从正面看问题,既然能习得无助,当然也能习得乐观。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只要家长从小引导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避免消极心态对其成长的困扰,就是为孩子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石。
增加自信:患有“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他们最缺的是产生动机的目标。因此,家长对孩子要降低要求,设低门槛,给孩子设立目标不要过高。要切合实际地多鼓励孩子,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恰当的评估。当孩子因未达到目标而表现出无助时,一定要淡化结果的重要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
像乐乐这种情况的孩子不少,家长要对孩子有耐心、信心,放弃完美要求,不要紧盯和挑剔。总之,“习得性无助”是成长中慢慢养成的,而且在矫治之前是不断得到强化而不断巩固下来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要积极改变孩子的这一状态,帮助孩子重塑自信、找回自我。
[出处:家庭教育报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