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有注意掌握孩子的“抱负水平”。所谓“抱负水平”,是指个人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抱负水平”高的人,学习刻苦、踏实、紧张而有节奏;而“抱负水平”低的人,则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抱负水平”是多么重要的环节。
要强化孩子的成就动机
家长应经常教育孩子立志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并引导孩子制定出一定时期内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如根据孩子学习基础,确定本学期语文、数学应争取什么水平等目标,让这些具体的而经过努力又能实现的目标成为孩子学习的牵引力。
要调节孩子的“抱负水平”
过低的“抱负水平”固然不利于孩子的进步,而过高的“抱负水平”则会“欲速则不达”。所以孩子的“抱负水平”要恰到好处。这就需要家长深入了解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当的期待。
要创造追求上进的氛围
家长应该在家庭中营造出一股持久的追求上进的气氛,家长应该有自己的志向追求,为孩子作出榜样。
要把握孩子的归因方向
有些孩子失败了,不是在自己努力程度上找原因,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外在因素上去,以此来安慰自己,如此,就会导致不愿奋进。所以,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成败作出积极的归因,以更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抱负水平。
[出处:家庭教育报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