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 吴 柯 军 我就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情况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入学成绩底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来看,他们上课习惯于被动学生,习惯于被灌输式学习,习惯课后背诵,上课缺乏主动思考,缺乏对知识点的比较,概括,总结的过程。故与重点中学的学生相比,化了同样的时间却达不到同样的效果,而这种学习方式正是学生事倍功半的原因,也正是目前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 从来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才有效,要改变学生这一学习情况,教师首先需改革教学模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他们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提升的过程。 我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尤其能改变我们普通中学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从课堂开始到结束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思考,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运转中,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我们化学来说吧!化学本身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实验现象生动实在,实验中的问题更能简捷说明化学原理,实验中一些非预设性资源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 例如,前几天听的一堂公开课《苯酚的性质》其中一个实验很简单,苯酚滴入到溴水中把中产生白色沉淀很简单。 老师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来达到教学效果。 (1)本实验现象是什么?方程式如何书写?反应类型是什么?该反应有什么用途?(以引起学生似的兴趣) (2)苯酚发生取代反应为何生成叁溴取代物,而与其结构相类似的苯为何易形成一取代物,原因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比较,总结) (3)本实验产物中可能有哪些杂质?要得到纯净的叁溴苯酚应如何处理?涉及到的实验操作有哪些?(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究) 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把试剂反过来滴加出现情况: (4)既然该反应非常灵敏,把溴水滴入到苯酚中为何看不到沉淀现象?背后说明什么问题?强调试剂中的哪个字?这个字说明什么问题?(非预设性资源引起学生的知识点从突,迸发智慧的火花) 小小的几个问题,不仅巩固复习的旧知识,并且理解的新知识,使学习中设疑,解释,生疑形成了一个循环,充分诠释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思考得到答案是上策, 同学讨论得到答案是中策, 老师传授得到答案是下策。 老师教学模式的改变让学生下策的学习方式改变为上策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的学习地位落到了实处,实现了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是一种贯彻新课程理念非常到位且又有很好的课堂实效的教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