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常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化学学科组>>教师成果>>自撰论文>>正文内容
自主学习: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发布日期:2009-11-20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 徐文龙

自主学习: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武进区礼嘉中学  徐文龙

【内容摘要】: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中,寻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文从转变态度、积极的情感投入、优化学习策略、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剖析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减轻学习负担,体验学习乐趣的具体方略,引发理性思考,呼唤学生个性的回归和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    内在动机    思考策略

【正文】:

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现实的缺失和困扰引起了笔者的深思:迫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高分,大部分教师采取了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只能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进行学习。学生苦恼地说:“明明听课听得很明白,而自己处理问题时却不会了”。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活动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不多。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们“为考试而学”的局面,使教学实际中仍旧存在着简单的传授,学生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局面。多年的积弊,诸般的束缚,使学生灵性在凋敝,个性在迷失,创新更无从谈起。

一、归因与认识

(一)目标:

我们不能改变高考制度,不能改变评价制度,但我们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在学生学习方式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我们能做什么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彻底转变,然后是教学方法和实践的有益尝试。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学实践绝不能追求形式,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并使之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乐趣,最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1   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上指的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与“自主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着名教育专家肖川曾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

1)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可以称之为自主学习。

2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首先源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其理论提出:那些结构良好、稳定、客观的知识实际上是信息,可以看成是简单知识,它可以通过记忆和训练掌握。而那些看来结构不完整、不稳定、主观的知识是活的知识,它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具有开放性,需要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被重新构建的。

自主学习还源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其核心是:学习者不仅是事实信息的记录者,更需要在生活、学习、交往和解决问题中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并且要具有利用现有知识进行推论的潜能。

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独立“生长”自己的知识。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评估。

二、实践与策略

高品质的自主学习如何与实践结合呢?我校学生的实际是: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需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能学”----“想学”----“会学”叁个层次的渐进和提高。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通过发挥教师的期望效应,不断地激励,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相信自己“能学”。

我们面对的学生层次差别很大,有一些化学基础相当好,是化学学习的佼佼者,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很差,对化学学习缺乏信心,甚至几乎要放弃。除了在全班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各层次学生的归属感,建立集体感,从而实现全班的合作之外,笔者认为分小组教学和个别生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尤其在个别化教育方面,它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期望效应。对此,我不断地暗示和赞赏他们,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对于后者,用个别谈话,不断地给予关注和鼓励;并且随时观察、及时发现困难,适时补习;除此之外采取分层次留作业的方式,让他们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开始做起。在各类测验中,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获得成功感。当学生不再满足只解答简单题目,老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赞赏他们的每一次微小进步,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能学”。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将许多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都转变成了不再惧怕化学,甚至爱学化学的学生。在个别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真诚友好的情感投入,允许学生有反复,有波动,当然包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有个性的学生,还必须随时调整激励的方式方法。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激励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想学”。

情境创设是新课程实施中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作用是激发思维,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无论是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某些局部环节,教师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

1、新课引入。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因其具有科学性、生动性、启发性而扣紧学生的心弦。如学习《原电池》一课时,我利用化学史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景:十七世纪的一位生物学家在做动物解剖实验时看到一只挂在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产生了剧烈的抽搐,根据这一材料,我制作了动画,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猜想。“是有‘电’吗?‘电’从何来呢?”等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氛围。

2、情景素材。“卤素单质物理性质”有关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分析:

① 分别用试管取10ml溴水和碘水,观察。得出结论:溴和碘溶于水均呈褐色。并提出问题:失去了标签,如何鉴别二者呢?

② 分别加入5mlCCl4溶液静置,观察。得出水和CCl4不互溶,且CCl4比水重。

③ 用力振荡两支试管,静置,观察。(高潮)当学生看到下层的颜色分别出现橙红色和紫红色时,不由得发出了惊讶的声音。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猜测可能的原因。接下来是组织集体讨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

④ 为了证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补充调整了碘单质使淀粉变蓝的实验。最后得出是溶解性在作怪,同时也解决了运用在有机溶剂中呈现不同颜色来鉴别溴水和碘水的问题。

最后学生会自己提出用淀粉检验二者的更简便的方法。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感到教师照用书本上的课堂教学形式打基础是非常有益的,但一旦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要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研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形式和活动,驱动他们学习的内动力。

3、如果说一堂课的开始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那么课的结尾艺术在于“课已尽,趣不尽”。好的结课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的作用,还能立疑激趣,留有悬念,达到调动情绪,鼓舞斗志的激励效果。在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学生认识了门捷列夫这位伟大的具有创造思维的科学家后,我是这样结束教学的:门捷列夫最初提出的元素周期表还没能揭示元素更深层的内涵,而历史上,他的晚年也表现了自负和保守,看不见周期律的局限和不足,后来又有许多化学家做了积极的努力不断去完善周期律。从而教育学生懂得: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总体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真理是没有的。当居高临下看清了各部分的联系时,就会发现更高的山峰等待着我们。

(叁)、教师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在鼓励学生“能学”和激发学生“想学”的基础上,教师更应利用课堂的主渠道指导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真正“会学”。

在课堂上,当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后,教师如何通过协作指导学生最终实现意义建构呢?

     课堂往往是以问题为中心,凸显学习过程的问题探究特征,强调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所以教师精心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推动课堂教学进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结合实验探究、组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学习方式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表现上,更要关心学生头脑中发生了什么,通过倾听、解释、交流、判断,帮助学生发现什么是有意义的,从而建立学生概念结构的模型。

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有目的地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掌握某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只是掌握了一种策略知识,而只有那些面对不同情境能清楚如何使用策略,运用策略,改变策略,解决问题的学生才成为真正成功的学生。这才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建构主义所说的最终达到意义建构。

 

叁、几点思考

1、给学生学习和成功的机会。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引导和激励,应注重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作出要求。设置不同的期待目标,让不同学生都能拾级而上,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从而诱发自主学习的激情。

2、外在的引导和必要的支持。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让学习者完全自由探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面临一系列特定的困难,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可能不足以应对挑战,教师还需要在知识准备上为学习者提供外在的引导和支持。

3、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敬畏,可能有了疑问不敢提出,更不必说师生互动了。克服这种状态,必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以爱换爱,同解疑难,自动打开师生间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

【参考资料】: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月出版;

2、莱斯利.P.斯特弗主编 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 2003年出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