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周泳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教育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学的轻松,记的牢固,学有所用,教师应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多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发现、多探讨、多动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学习,让学生的手用起来、让学生的脑转起来、让学生的嘴讲起来、让学生的眼亮起来。 [关键词] 新课程 动手 动脑 动口 动眼 在新课程教育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学的轻松,记的牢固,学有所用,我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化学若是停留在听、记、练的层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始终在一个被动的形势下进行,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有效的记住课堂内容,必须让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参与,真正地动手、动脑、动口、动眼。 让学生的手用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构建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初叁的学生虽然接触了化学,但还没有真正走进化学的大门,他们对化学仪器以及其操作不是很熟悉,因此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增加学生的选做实验,鼓励并引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 具体为:(1)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如:酸碱盐性质的学习,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操作,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和总结其性质,这样比教师授课效果更好。(2)某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增加学生的记忆。(3)尽可能在生活中进行实验,把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安排在家中完成,使化学知识日常化,化学实验家庭化,这会使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如:测定唾液、水果的PH值,除去水瓶中的水垢等实验。此类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完成的,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课堂知识。 让学生的脑转起来 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并且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例如:我们在学习燃烧与灭火这一节时,预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观看“神六喷火” 、“十运圣火”、“ 美国911事件”等片段或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观看后有什么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鼓励学生向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方面思考,并且通过两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培养和激发。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就疑惑提出问题,供全班同学探究解决。这一方面能立即帮学生释疑解难,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事实上,学生们见自己提的问题被老师拿出来供全班同学讨论,往往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逐渐地有了问题意识,并敢于提问。当然,教师还可以“顺藤摸瓜”,就某一问题,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提问,并围绕学生的提问和解答来展开教学。 让学生的嘴讲起来 让学生的眼亮起来 上文中我们讲过,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实验除了塌实的实验操作外,对于实验的观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情节,为了帮助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在开学初《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时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拿食指在盐水中蘸了一下,然后突然把中指放进嘴里,并且表现出十分愉悦的样子,然后让学生也来试尝了一下,结果,学生尝了以后一个个都直皱眉头。这时,我让大家把书翻开,告诉同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的尝任何化学药品。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突然又发现了什么似的,大声说:“刚才你不也用嘴了吗?” 我伸出手让大家仔细看看,这时学生才发觉被我“骗”了,我顺水推舟,告诉大家在化学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相信自己的眼睛,并且乘热打铁,继续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说出我实验过程中的细节,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教师的角色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应更多地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多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发现、多探讨、多动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设置各种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能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多设置问题,多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精神,通过实验来培养探究问题的手段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来加强同学间的交互促进作用,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教学的情感效果,让学生达到全体进步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