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探究和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最佳组合,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需教师转变观念,加深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作用的理解。本文分析了整合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目标定位不准、忽视学科特点、教学设计不当、课件制作粗糙、信息运用不强等问题,以此寻求整合的途径和策略,并对当前整合教学作了深层次的思考。 【正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正以其丰富、便捷、开放和交互等特点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最佳组合,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形成有效的互补优势,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以推动和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我们的教师由于缺乏课程整合方面的理论指导,缺少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与实际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而亟需转变观念,加深对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整合的现状和困惑 1、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目标架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 2、忽视学科特点,影响实践体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但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就不可能有化学科学的成就。因此化学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而不是在计算机前做实验。如有位教师在讲“钠的性质”一节中的钠与水的反应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化学学科的特点,花了许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钠与水反应”的模拟实验,学生只看不动,这样获取知识,就不如学生亲自动手,探索钠与水反应的情况所获取的知识更具有感性认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如果忽视了本学科操作体验的特质,是得不偿失的。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思维拓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达到思维的延深和拓展,实现思维品质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的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设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更没有教学机智的生成,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其结果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设计课件的模式,机械地学习,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无从谈起。 4、课件制作粗糙,理解接受单一。 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5、信息运用不强,影响实际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二、整合的途径和对策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叁个方面的工作,寻找整合的途径和方略。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教学服务,即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则是主导,信息技术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和联想的时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适时、适当地运用,而不能滥用,更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的本真。 2、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中“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教学,笔者设计了五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知识准备),教师课前在校园网上建立丰富的“化学物质资源库”,上课时引导学生访问互联网上相应的网站或校园网上的“化学物质资源库”,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第二阶段(问题分析),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如课题之一“人们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学生可以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围绕课题进行学习。第叁阶段(信息收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或打印出来,并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第四阶段(综合研究),各小组围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展开小组讨论交流。第五阶段(自我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将学生的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学习有关“物质的分类”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以上过程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3、 加强信息技术资源与师生的整合,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CMC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其次,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此外,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同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叁、整合的环境和思考 1、整合的环境: 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一点就是个性化,要承认差异的合理性和绝对性,不能一刀切。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方法、能力和模式等)上,同样要体现在教师上,包括教师教育活动的方法、风格以至模式。整合是个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深入研究的课题,应该更强调实践,实践出真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需要广大教师发挥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探索验证多种整合模式的设想,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思考: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为新课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很好利用交互性所提供的主动参与活动,获取有效认知的特点,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学生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实现以下目标: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对信息作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其视野。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它的产生必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新路。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水平正在提高,由此也必将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 [2]余胜泉, [3]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人民教育》 徐文龙 10年9月 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