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之曲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徐文龙 【摘要】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当前人们对“生成性”课堂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主张课堂应是预设的,也有的认为生成式课堂就是完全跟着学生跑,不再需要预设。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就必须重视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正文】 一、预设性课堂教学的缺陷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无暇的碧玉,不希望看到有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的瑕疵,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它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然而,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遗憾的是我们一些教师宁可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 二、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亮点 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过程教学,课堂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教学活动失去了生命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却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自然就会产生。而新课程强调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1.“动态生成”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动态生成”体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3.“动态生成”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与生俱来有一种探求学习的欲望,如果只按教师教案中规定的方法,教材规定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形,持有不同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他们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只有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4.“动态生成”让学生享受到成功。当前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遭遇到的挫折多,失败多。学生如果经常遭遇挫折和失败,就会灰心丧气,看不到人生成功的希望。动态生成式课堂能自动生成一些展示学生个性的活动,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 叁、让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 (一)不拘泥于预设,为生成大胆启航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然而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要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而达极致。具体而言,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要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寻找缺陷,及时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着激情与智慧,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 (二)在教案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叁)教师要做课堂动态生成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课堂中学生动起来,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 (四)做好教学反思,总结课堂生成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性,所以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主体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好课堂,使课堂能够进行有效的生成。对于生成要加以正确、深刻引导和总结。千里良驹也有失蹄,再高明、经验再丰富、知识再渊博的老师对应于瞬息万变的课堂,也难免会出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对于已有精彩的生成,对于生成已经完美无瑕的把握运用的课,也需要我们反思。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课堂教学的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教学的真谛和归宿,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的生命流光溢彩。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身为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堂,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执行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科学素养来解决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而融为一体,让这对“欢喜冤家”和着生命的节拍精彩共舞。 【参考文献】:《教学设计》 乌美娜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 南京师大教育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激励最优策略论》于源溟 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