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养成
吴柯军
(常州市礼嘉中学 江苏&苍产蝉辫;常州&苍产蝉辫;213176)
本文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但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更侧重于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质,形成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化学学科在新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高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过程性目标,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掌控。
关键词:化学教学 科学素质 理想环境&苍产蝉辫;
现代化学的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化学教学中要始终贯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立意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全面提高中学化学的教学质量。而科学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科学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除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特别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整合。而化学教学又为科学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环境与前沿阵地,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化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理想环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素质包涵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表现为具有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具备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能力,而且还应该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具有较高的科学精神。化学教学必须承担而且能够承担这一重要任务。
1、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实验在科学探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明确一切科学理论都以实验作为唯一检验标准的唯物主义思想,从而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精神。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所束缚。
2、化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学科。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最广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教学中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参观、小实验、小制作、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活动,介绍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化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对科学技术有亲近感,如此,不但使学生了解科技成果在技术上的应用,而且能认识科技成果对推动社会发展(包括环境)所起的作用,从而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思想。
3、化学又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学科,它特别强调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严谨缜密的推理和归纳。化学理论的建立途径可以概括为:观察、实验(广义的)──提出命题──假设──实验验证──提出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等几个步骤。这种科学方法已经迁移到其它的学科领域(甚至是自然科学之外的学科领域),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门学科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但通过化学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即使是将来不以化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细节可能以后也不一定会用上,但掌握化学的科学方法却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并迁移形成诸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要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验为基础,既是化学教学的特色,也符合认识论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化学实验不仅要训练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在化学实验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重视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实验可以为学生构建学习化学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实验这一功能。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定时引入课题,激发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中有许多富有创造性、启迪人思维的好方法,如巴拉尔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而发现了碘,维勒制取氰酸氨时而得到草酸等等。在实验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或直接向学生点明。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增强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提高探索问题的能力。
2、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方法教育应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围绕“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是符合化学学科特点,符合认识论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在问题中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性的促使下,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特别是从一些习以为常、理所当然之处引出矛盾,提出问题,更有利于培养质疑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在问题情境中去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条件。
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要努力把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了中学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但应当说内容还过窄、过旧,还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而新课程中的必修、选修、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不受任何固定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师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它们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等等方面是前两种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设化学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设想活动,组织参观,游戏表演等。把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课堂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组成开放的化学课堂。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活的内容和方式,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当然,科学素质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培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而且培养成效有时也不一定能在试卷中显现,要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培养,作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也是不现实的。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科学素质的培养效果必定见之于学生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必定见之于民族未来的强盛发达,科技经济的飞跃发展之中
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鲜活生命体,他们的世间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间,培养科学素质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科学,铸造生命的过程,在课堂改革全面发展的今天,化学教学理论应呼唤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的科学素质的培养。相信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必将推动学生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