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共同演绎精彩化学课堂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吴东 邮编:213176
内容摘要:化学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寻求动态平衡也许是做到化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良策。
关键词:教学预设;动态生成;和谐统一
正文:
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生发展的轨迹进行开放的预设。另一方面,教学时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课堂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开放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灵活对待“生成”性资源,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活动的主体地位,创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
一、充分预设,期待生成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多方面。就教学目标的预设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叁个维度进行预设,而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但《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丰富的科学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化学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化学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调控“生成”;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捕捉和处理,才能驾轻就熟。新课标指导下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我们的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化学课堂教学对生成性教学空间资源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目标定位要准。实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目标定位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多种要素的交融和整合上下功夫,而不是强调一方面而简单否定另一方面,我听一位老师教学《自然界的水》一课时,简单观看了书上我国各类用水量的情况,讲解了环境污染现象,这种置环境污染原因等不顾而游离于课前的预设,只求形式的哗众取宠,架空了化学本体,失落了科学内涵,长此以往只能导致知识的贫乏,能力的平庸,情感的平淡。而另一位老师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环境污染的图像,让学生感觉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在这个观看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处理的方法,他们以自己的了解、自己的想象,感受了环境污染危害,这样,既将开放和生成纳入,又不至于自流和无序,把化学课上成了真正的化学课,可谓枝削干更强。
2、预设学生情况。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二、营造氛围,尊重生成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的,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叁、区分生成的良莠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一味的肯定,一定要区别对待。我以为,区分课堂生成良莠的标准至少要有这么几条:第一是要看它是不是真,是不是符合已经被千百万次实践和科学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这是生成的价值之所在;第二是这种生成能引导大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这是生成的核心与关键;第叁是这种生成是不是突破了原有的老套路,确确实实具有创新的思维,这是有价值生成的基本特征。
1、生成浅表化——在肯定中引导
教学《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我借助媒体展现燃烧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图片,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我知道燃烧能让火箭升空”;有的说:“我看到火灾时火很大……”这只是学习的浅表化成果,但他们真在自由表达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我没有满足这这样的各抒己见,继而让学生谈谈文中“我”由此想到的,同时让他们联想以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再次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有深层的理解产生了:物体要能燃烧起来首先该物质要是可以燃烧的物资;物资燃烧要与氧气接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了燃烧的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显现了化学“实验性、科学性的统一”,使得化学课真实了许多。
2、生成有偏差——补偏中认可
化学课上,常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场景,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石灰石的利用》一课时,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带来的石块中是否含有碳酸钙,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学生拼命举手,被叫起来却说:“我的澄清的石灰水为什么刚开始变浑浊,后来却变的澄清呢?”。面对这个意外收获的学生追问,“你们有同学带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你知道山洞是怎样形成的吗?”“难道碳酸钙它还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对,碳酸钙还能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所以每个溶洞都会有地下河。”,这个学生自己的实验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虽然和上课的内容无关,但在这一多维对话中生成了一个对实验的观察力和对科学的追求,同时生成了一个事先没预设,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可见面对这些意外的收获,教师只有善于导航,仍能驶进美丽的港湾。
3、生成有错误——在纠误中否定
还记得有这么个说法,剪去那些徒长枝,明年才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面对文本学生自然比较稚嫩,他们的理解、他们的认识难免也有一些“徒长枝”。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推动、帮助。需要精心修剪。我还记得学习《自然界中的水》这课时,老师问:“同学们,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那么水有什么组成呢?”竟然有一些同学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这说明这个学生还没有理解。但这确实是学生的真空感受。在肯定这个学生能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之后,老师作了这样一引导:学生们,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不是,因为它了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有的说:是,世界上有一百多种元素,却有两千多万种物质,说明有的物质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有的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水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再说氢气、氧气是气体,而水在常温下是液体,所以不是有氢气、氧气组成,应该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在这个讨论的场面,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以一个具有精湛技艺的园丁身份“修枝剪叶”,传递着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影响和感召着学生,使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
四、加强实践反思
术业有专攻。教学是一门专业技术,一个缺乏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既预设不好也生成不好。因此要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课堂语言精而准,能高效地引领学生,而且学科是相通的,新课程对老师的专业知识、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备课,要求从“技术”走向“人文”、不仅在设计上苦思冥想,而且需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学生、掌握学情的身上,尤其要做好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从这个意思上讲,教学的艺术有时间简化为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课堂上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造就了“生成”的多样化,教师因生成“吃一堑”时,就为下一次预设“长一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使“预设”更完美,“生成”更精彩。
五、培育教学智慧
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学智慧。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常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最终形成教学智慧,再以高超的教学智慧来把握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艺术形成的必然的逻辑过程。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智慧、缺少灵气、只会照搬教条的教师,他能够科学地预设并艺术地生成。实践也好、反思亦罢、理论也好、经验亦罢,如果不以培育和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为宗旨,终究是缺少方向,至少会付出更多时间与经历。
总之,我们要用“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六、反思
(一)精心准备,弹性预设
过去我们不顾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把备课误解为谱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就是照搬教案,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思考,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生本等多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经验,各自的知识结构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但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毫无疏漏,故有必要在备课时进行弹性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生成。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结果。
(二)巧妙把握生成性因素,提升了课堂教学价值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一定有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夺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搬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起来,共同研究。
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言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感受化学,体会化学。其他的超出化学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化学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一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
(叁)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神散,那种单纯的生成实质是“放羊”,“随意性”是其特点,它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缺乏预设的生成,课堂是死气沉沉的,“封闭性”是其特点,那种所谓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慢慢会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
(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科学教师,我们还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也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问题跟着我们的课堂一起飞翔。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研究生成性的化学教学理念为化学课改带来了一缕春风。这给化学教师带来了机遇,改变了以往死板的化学教学。同时,这也对化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驾驭生成性化学教学,化学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书籍阅读量、临场的应变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要加强。这必然要求化学教师付出许多,但这一切的付出都将会被证明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徐宾.生成式教学的基本牲与实施策略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20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0
[3]于淑儿等.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设计大赛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4):17-18
[4]房宏.利用实验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J].化学教学,200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