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开设了《关注差异 分层教学 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校级微型课题,全组老师齐心协力,潜心研究,开展相应理论学习、研讨课、反思、学术沙龙等一系列活动,深刻地体会到分层教学能使“基础差”学生达到《新课标》的各种标准,又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难度价值观,科学素养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校“和谐课堂”改革理念,使学生与老师,同一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获得成功的体验,愉悦了师生情绪,改良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符合了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中国古代就有“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说法,国外也有分层教学的杰出代表。例如:前苏联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思想”,美国当代教育家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都是优化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发法,使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内容,实现人与人之间全面和谐。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本教研组所有成员从多角度入手分层教学研究,从老师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到学生的分层编组,分层作业到分层考核评价到层层结合,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因各种因素分层教学中碰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很明显,这些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在分层教学中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但这一前提应该确立在教师完全了解学生,完全“吃透”《课标》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例如:本人所带理科班学生就来自不同层次的学生,周钦,扬诚,杨霄等学生基础好、理解能力、钻研能力较强,把他们定位础组,许斌,吴明等学生基础薄弱,他们选修化学本来就是为了避免会考,就把他们分为颁组,剩余学生属于叠组,根据不同层次要求础组学生掌握,运用教材内容,高考要求最起码考叠等级,叠组学生要求理解掌握课本知识,颁组学生只要求熟悉课堂基本知识。
分层授课则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对教师要求较高,不但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充沛的教学精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关注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最好能进行小班化教学),对于课堂的起点,终点,衔接,难度、梯度,教师要有较精准的把握,让所有学生都学会,保证分层教学目标能落实到位,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教师分层指导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关键。例如:在苏教版《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础层学生指导要求会运用电导仪,创新实验探究强弱电解质的区别方法,而对于叠层学生则指导从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出发来区分并记忆强弱电解质,而对于颁层学生只指导他们记住常见的几种强弱电解质就可以了,这样让每个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学生编组分层,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分层的方式,依据有两点: 1 高一期末考试最终成绩 2 学生自己对化学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积极性。把整班学生分为A、B、C三层,老师根据三层学生不同情况分三种教法,分三种作业层次,让好学生“吃好”,差学生“吃饱”。
学生分层作业, 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作业是巩固、检测、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对于分层学生只有相应的分层作业才能加深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甚至提高,当然这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时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学生对作业有“踮着脚尖摘苹果”的感觉,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例如对A类学生提高作业标准,让他们钻研课本知识完成创新实验题等。B类学生在大纲基础上适当拔高,C类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
分层教学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却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分层上课因为客观原因实施较为困难,如果进行分层小班化教学,则又要兼顾他们的语数外学习基础;还有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心理脆弱,一旦对他们进行分层分组,他们感觉受到了歧视,受到了打击,所以分层教学也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本次课题实施下来的遗憾之处,更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化学教研组 吴柯军
2013年6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