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语文合作学习中的介入与站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周小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与核心要素,旨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真诚期盼。
而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认真按照“课标”的精神引领课堂,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然而,欣喜之余,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实施合作学习的方式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难度如何,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调控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倒是活跃异常,学习效果如何还不敢说。难道合作学习就是把教师的“一言堂”改成学生的“群言堂”吗?
一. 思考与分析
1.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小组讨论”,而是思想的交流融合和资源互补
“小组讨论”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它被误认为是四人一组,碰到问题,大家交流一下答案,规定时间一到,就得停下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讨论看似热闹,但实效性却令人置疑。其实,在进行小组合作时,要注意:(1)分组时注意能力不同学生的搭配。(2)任务与目标难度要适宜,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分工要明确。(3)结果的检验与评价的手段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效果,并给予适当鼓励。(4)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时,要注意观点的科学性,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总之,小组讨论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把个人的思想变成一种资源去交流、碰撞、融合。
2.合作学习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意识的培养
每一次新的教学思想的兴起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总要伴随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诞生,并迅速在各地推行。现阶段正盛行一种教学模式,大致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教师以适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不作任何指导,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形成小组问题,再交班级讨论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只在其中作一些点拨和指导。实践中,有一些课上得很成功,令人兴奋。但兴奋之余,细细琢磨,便会发现这些课的成功离不开叁个因素:(1)要有高素质的学生。(2)高素质的学生要能提出精彩的问题。(3)还要有高水平的老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忽略了师生的实际,很难扎根于课堂,因而往往成为一种演示或是表演。
二. 实践与探索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为“合作”提供条件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要督促他们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勤学好问、同学间互相为师的良好氛围。课堂教学要突出学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课后还要定期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学生熟悉了整个教学过程,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时,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尊重学生个体的同时,发挥老师的个人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只需动动脑筋,让自己的长处多多发光即可。”学生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做老师的何尝不是如此呢?没有个性就没有生机,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惟其如此,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感受,更加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能够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方式。
叁. 斟酌与反思
1. 为什么教学不可以是多种课型的结合呢?
教学的艺术特质在于“从心所欲不逾矩”,只要是“不逾矩”,“从心所欲”便就蕴涵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一个教学的“活”字。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能成为配角。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在不同的课型中,双方的角色也是在不断交换和变化的,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种最适合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2. 何不换个角度看待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呢?
在我们精心呵护学生成长的同时,必要的约束和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说老师要给学生以平等和民主,这里的平等和民主都来源于真诚,真诚就是把你最本色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告诉他们:我和你们一样,有优点,有缺点;有对的地方,有错的地方;有自己的爱与憎,有自己的喜与乐。当我蹲下身子与你们平视时,你们也要学会踮起脚尖来看世界。所以,我们的民主是宽容而不是迁就,我们的平等是换位思考而不是委曲求全。当我们和颜悦色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格尊严的时候,还要适时地提醒他们,这种尊重是相互的。爱中有严,爱而有度,才能使教和学和谐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苹果;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这句话点出了合作学习的真谛。实践证明,传统的封闭性的学习方式造成了学生不愿跟老师、同伴共同克服困难而分享学习的乐趣,从而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就不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能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才能符合当今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
2013年8月
本文于2013年11月发表在《语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