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课讲到学生的心里去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体现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周小伟
摘要:把课讲到学生的心里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探讨了这个问题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学生 课堂 主体性
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讲到学生的心里去,就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奴隶,就是要学生自觉地“我要学”,而不是被动的“我要学”,就是要学生学得高兴忘情,而不是要学生学得愁眉苦脸,就是要学生学会学牢,而不是学得时候会,考的时候啥也不会。
这些问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理论上简单,实践操作上难,看的人简单,做的人觉得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 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这节课我寻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运用了一个最佳的教学思路设计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模式,那么,课就会讲的精彩一些。但是,如果这节课,我自己都觉得思路混乱,或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得很肤浅,那么,这节课就会缺少亮点,学生听得也是昏昏沉沉,云里雾里。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一定要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
到底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想其决定因素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课文的课型不完全一样,有精读,略读或者让学生自读等几种,从体裁上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诗歌、小说、散文等,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从内容上讲,有的是思想教育比较显露的,有的是比较隐蔽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也应该体现多样性。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合自己、适合课文、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 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契机,让学生乐学。
从大处上讲,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从小处讲,怎样设计导语,怎样设计主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备课时要做的准备。换而言之,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东西。
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一些意外,也就是非预设性的问题常常会不期而遇。
碰到这种意外,教师通常会有叁种态度和做法:1、不理它,只当没有听见。2、敷衍。教师一般会这样说:“好,下课以后同学们可以再讨论。”3、正视它,通过引导,解决问题,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让学生感到有趣、新鲜、生动,从而更加乐于学习。
令人难堪的是,前两种是我经常做的。后来,我渐渐地认识到,如果教学过程都是老师的个人的主观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都是由老师先设计好的,老师上课根本不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知识按照其设计的固定思维机构、途径去完成,看起来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但实际上学生缺乏独立性,他们所完成的一切,从结构来看,体现出的只是常规性与再现性,而缺乏探索性和创造性。表面上说以学生为主体,但由于老师经常越位,在课堂上往往无法保证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这样的课看似给予了学生发言与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只是假民主、假自由,所以,第叁种方法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在谈到走进课堂的时候,于漪老师这样形容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知道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想一位前辈、一位大师尚且如此,那么我们这些平凡的教师,肯定也是这样一种心理。但是,只要我们敢于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妥善地解决,以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为基础,以师生平等的对话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那么我想,平凡教师也能够创造出像大师一样的辉煌课堂。
叁、 做个有智慧的懒老师,让学生坚持学。
前几天,看到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先生给员工做的一个演讲,题目是《世界是由懒人来支撑的》。他说他可以用100个例子来证明,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压力大。语文老师一直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语文在新课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组织听课,一般都是从语文课开始的。学生写一次作文,如果认认真真的改的话,怎么也要花个一个星期。
做个懒老师,当然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我的梦想的理想境界。就我本人来讲,我一直
就是一个非常勤快的老师。我也希望自己像魏大师一样,自己懒一些,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如果这样,教师基本能够从过去的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的主宰角色逐步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得到了最好的保障和发挥。
总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最后,请允许我掉一次书袋,让我们一起来“寻梦,撑一支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会有那么一天,我们都将“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013年8月
&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
2013年10月发表在《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