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
武进区礼嘉中学 王燕
&苍产蝉辫;
提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作文模仿缺乏有效指导,学生急功近利,在模仿中出现了很多误区。这样的“模仿”实际上是抄袭!笔者认识到了这种“模仿”的危害。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践了五种仿写训练法,引导学生正确地借鉴我们的语文课本,把语文课本当作模仿的范例,科学地引导学生把模仿当作严肃的写作技巧来探索,以此摇动学生的写作的心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 梳理 咀嚼 创意阅读
&苍产蝉辫;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尴尬:花了很多心血批阅了学生的作文,终于读到了一篇优秀的作文,接着同样的作文又一次出现,这才明白原来是学生抄袭发生了“撞车”事件,于是批阅作文的热情一泻千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作文模仿缺乏有效指导,学生急功近利,在模仿中出现了很多误区。如:学生在模仿时,常出现仿写范文故事情节甚至发生情感复制的现象;常常整节整段抄作文,或者东拼西凑,将几篇范文中好的段落摘录下来凑成一篇;有时甚至在考试时将书上的作文完完全全地搬到试卷上。这样的“模仿”实际上是抄袭,非但不能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正确方法和技能,反而会让学生对作文形成错误的认识,形成惰性和依赖性,扼杀其创作才能。
其实,正确的模仿有助于人的成长。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妨就地取材,认真引导学生正确地借鉴我们的语文课本,把语文课本当作模仿的范例,科学地引导学生把模仿当作严肃的写作技巧来探索,以此摇动学生的写作的心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融掉,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说,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互动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充分的写作实践,阅读水平才会提高。反过来,有目的阅读,认真地品味文本也能提升写作水平。
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借鉴,笔者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尝试了仿写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准确梳理文本,让文本言语“升值”。
语文学习实际就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地梳理文本,应指导学生弄清作者写的是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谋篇布局,然后再深入到字、词、章、标点、修辞等微观领域,领略朴素、精炼、圆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学生在对课文中的典型语言和谋篇有了深刻的领会后,比较容易从文本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不知不觉中就能优化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就能使文本言语升值。
采用恰当的训练形式可以快速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但是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老师采取的方法不同,同一个仿写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月迹》一文中,“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作者贾平凹把月亮写得可见可感、生动形象。
刚开始,我采用的是“放羊式”的仿写,让学生自己朗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特征进行仿写。学生能仿,但很机械,特别是对月的再想象,体现不出月亮的顽皮,也就不能充分表达“我”寻月的惊喜与兴奋。
后来,笔者与学生合作进行了一次细致的分析,对于这段文本,我们归纳出这样的结论:
1.引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
2.注意使用“溜”、“爬”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动词。
3.关注月亮形状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缺了”……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对月的姿态的形象描绘和生动想象,效果理想多了。
学生习作:月亮进来了,她,悄悄地,一声不哼地滑到了杯子里。原来,月亮也是个顽皮的孩子!顺着那桌角,先是敏捷地爬上台,再趴在桌上匍匐前进,最后趁大家不注意,溜进水杯洗澡去了!我们注视着圆月,兴奋极了,想拿却又不敢,怕轻轻一颤会把月亮这孩子给吓跑了呢。咦,刚才月亮还舒服地在洗澡呢,但不知又怎的,它渐渐地融化了,最后又只剩下一杯清水,和一个失望!
学生习作:月亮进来了,我们看时,那鱼缸儿上,果然有了一个又小又可爱的月亮。我发现她原来是长了一双手的,扶着那一朵朵的云儿,一点一点的往上蹦。先是像眉毛,然后又像镰刀了,慢慢地蹦得很高了。再看那月亮,像玉盘一样地光滑、洁白。我们都高兴起来了,却不敢动,生怕那是玉的圆盘,一碰就碎。但是,当我们正兴致勃勃地看月亮时,那月亮又不圆了,先是半圆,然后只剩眉毛般细长了。一会儿便全没了,鱼缸里只剩下一缸清水,一个失落了。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文本运用训练的实效首先应该考虑什么?应该表现在对“达到什么程度”的把握上要心中有数,不能光有形式却没有实质性的升值。这当然需要教师有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能够捕捉到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并根据学生现有基础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师在指导中才会游刃有余,学生才会有切实的提高。
二、细致咀嚼文本,让文本情感“迁移”。
王崧舟说:“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位他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这样的教学才能扎根在言语本身,扎根在孩子心里。”
《柳叶儿》里,通过品读“我”爬树抢柳叶儿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吃柳叶儿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在特殊的年代里“我”苦中作乐的感情。基于这样的思想,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习作片段:
家乡,有昆虫。虫子在家乡真是太常见了。最喜欢虫的当然是小孩子,在草丛里抓蚂蚱,在河边追蜻蜓,在田里找蝼蛄……我最喜欢的是蝉,夏天刚到,树梢上就传来了连绵不断的知了叫声,这意味着,蝉出来了!天刚擦黑,全村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拿着长棍、手电筒,还有一个罐子——去捉蝉!蝉大多是在树上爬,笨重的身体外披着泥土般棕色的亮亮的壳,缓缓从地下钻出地面,沿着树干往上爬。倘若不幸就被眼尖的人看见了,抓起放进罐子,在劫难逃。爬的高的也不能“幸免”,人们用棍子轻轻一碰,它们就顺势掉落,被捕获了。我们为什么抓蝉?因为它能吃!别惊讶,蝉可好吃了。把捉回来的蝉洗净,用盐水泡上,第二天放油锅里炸,香味扑鼻。蝉不脏,因为它们是吸树汁长大的,肚子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之所以晚上抓蝉,是因为到了白天蝉会蜕皮,变成了会飞的知了,不能用来吃。白天,小孩们可以拿着长棍,在树上找蝉壳,蝉壳能卖钱呢!因为那是很好的药材。蝉真是种宝贝。我六年未曾吃到家乡的蝉,尽管这里也有知了,但很少碰见蝉,好怀念家乡。
这是一个十四岁孩子离开家乡徐州八年后对家乡的怀想。语言朴素,但平淡的词句中处处流露出孩子对家乡的深情。
叁、还原生活情境,促进文本言语的“成活”
阅读后的仿写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模仿,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将课文“还原”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置身于语用状态,让学生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促进文本语言的“成活”。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烈日的片段被称为经典,笔者预设了这样的场景:请用一个片段记录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寒冬,尽量不出现一个“冷”字,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寒意。
学生习作:天黑了下来,又迎来一个冬夜。
白茫茫的雪地里孤独地站立着一棵枯树,就像一个刚从战场归来的斗士,全身都披挂着冰剑,冰剑在凄白的月光下闪着寒光。屋檐下水欲滴而不滴,被风无情地定了形,形成了无数的冰柱。白天堆的雪人已辨不出形状,被厚厚的雪掩埋了,好像永远都不会融化。白天顽皮的孩子们也销声匿迹,这透明的月光之剑也激发不了他们的玩性。人们躲在屋里,蹲在火炉旁寻求温暖,刚冒出的热气却立刻被寒气掳走。墙角的猫咪把自己缩成一团,用皮毛维持着体温,却仍瑟瑟发抖。不多时,西风嘶吼着,这瘦骨嶙峋的枯树禁不住凛冽的寒风,左右摇晃,像是在打寒颤,看起来那么无助。此时已没有人出行,天地间好似没有任何活物。结着冰花的窗户外鹅毛大雪仍肆无忌惮地随风狂舞,给大地铺上厚厚的冰衣。风声过后,世界变得死寂,灰白的雪占据了一切。多么可怕的天气!人们期待着阳光的到来……
多么精彩的片段!这让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语言运用的内容不一定拘泥于原文,而是要善于把写作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为他们设计出贴近生活,书写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明确有效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获得素材,把学生对生活的无意注意转化为目标明确、指向具体的有意注意,这样的作文也能充分地感染别人。
四、敏锐捕捉问题,提高文本语用的“质量”。
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常常会在学习过程中突然暴露出来,课堂上,教师要有敏锐的知觉去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切入点,及时指导跟进,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中文本语言运用的质量。
听说要写作文《我的父亲》,很多同学唉声叹气,认为父亲没什么可写,生活太枯燥,父亲上班、下班,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作为儿女居然找不出父亲真正让人感叹的方面。
在学习《台阶》一文后,笔者提醒学生思考: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父亲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你的父亲除了上班,还正经历着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正体现着你父亲的人生观。
学生畅所欲言:烧饭?打扫?种菜?……
终于有位学生写出了真实的父亲。
学生习作:我家门口有片菜地,那是爸爸的“第叁个孩子”。
现在,那片菜地变得整整齐齐,分得清清楚楚,该种青菜的种青菜,该种萝卜的种萝卜,像是一剪刀裁出来的一样,没有一片荒芜。这些都是爸爸的功劳。妈妈说,你爸宁愿地里长草也不想让它空着,认为那样难看,别人会笑话的。
每天一下班,爸爸第一时间就拿着水壶、扛着铁锹奔向菜地,这边浇浇水,那边松松土。每天都要和这片地来个亲密接触,忙得不亦乐乎。要是哪次找不到他了,他一准在菜地里,因为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这块地俨然成了他的“第叁个孩子”。
爸爸为这块地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汗水。每次看见他挑着水桶从河边走到地里,一趟又一趟。他肥胖的身体左右摇晃,惹得扁担不满地“咯吱咯吱”的叫,水桶也跟着荡起了秋千,我都觉得他好辛苦,心里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涟漪,我惴惴不安。为此,我还对爸爸大发牢骚:“你把这块地看得比你闺女还重要呢,每天一下班不来关心关心我,二话不说就给这块地服务。”面对我的一腔怒火,爸爸给出的反应竟是“甜蜜”地一笑,扬起锄头就向地头走去。
一日,我蹦蹦跳跳地跑去准备和爸爸一起挑水。爸爸将水桶按进河水中,待水桶灌满了水再用力的提上来,我把扁担递给他,他将扁担套在水桶上的绳索上,不落痕迹地将重心向他那边移了移。我俩一前一后抬起了水桶。当水桶抬起来时,我只觉得肩上像压了千金重,肩膀被扁担硌得生疼,走起路来摇摆不定,自己的双脚好像不停使唤一样。没想到平日里看爸爸那么轻松,自己试起来却如此不易。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到了菜地,我们将水桶放下,爸爸将一瓢水细心地泼向菜地。只见那清澈的水珠奔向天空,在空中分散,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形成了一条条美丽迷人的抛物线划过天空,蹦蹦跳跳落在了绿油油的菜叶上,滑进进了土壤的怀抱。爸爸直起了腰,嘴角漾起了弯弯的笑,说:“闺女,你看这菜长得多漂亮啊!不吃,光看着都好开心。”我暗笑:我可爱的爸爸呀,因为那是你的劳动成果呀!
爸爸的辛劳得到了不少的回报,我们收获了不少的菜。冬天,那绿绿的白白的菜站立在土地里,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急于欣赏这个世界的美,都探出了那圆圆的绿脑袋。这段时间我们家的生活费降了不少,每天不用担心承受电视中传说的“污染”,因为俺们家餐桌上全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可是菜太多,我们吃不完有些烂在了地里,这可愁坏了爸爸。最后,爸爸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左邻右舍都来拔菜。这些菜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看着邻居们抱着菜乐呵呵的背影,爸爸也咧开了嘴笑了。
冬去春来,我每天在楼上学习时,透过窗户总能看见爸爸。他肩挑两个水桶,右手按着前半个扁担,左手拉住后边水桶的把,迈着时而稳健时而摇晃的步伐,一步一颠地走着。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提笔写下了:菜地+爸爸=幸福。
五、摇动学生心灵,提升文本情感的“魅力”。
有人说:“文本摇动”可以给文章立“骨”。“骨”是文章的真情实感。其实,真情实感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只不过没有经过写作训练的人不容易将情感抒写到文章中去。仿写时对精选范文的阅读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阅读,而是用文章中的“情感哲理”和阅读者的心灵相撞击,产生共鸣和火花,最后,蕴藏在写作者心中的情感和思考都被文章摇动起来了,进而产生写作或创造的冲动。伴随着“文本摇动”,作者心中的情感和文章中表达出的真情实感就会越来越丰富。
例如,我们学习了《一双手》后,激发了学生对劳动者辛勤和无私奉献的感悟,这种情感也自然地倾注到了身边亲人的身上,很多学生也懂得了体悟和感恩亲人。
学生习作:这双手,不能用精美来形容,因为它布满了皱纹,犹如冬天里的一层枯树皮,纹络那样地清晰可见。手指甲基本看不到,因为这一根根似树枝的手指上裹着白色的橡皮胶布,有的白胶布裹久了已经泛黄。有的指甲裂开了,露出了坑洼不平的泥路。如果拆下胶布,你将看到岁月的勒痕——又深又黑,让人看了忍不住直打寒颤。手心的老茧像一块块铺在网纹路上的鹅卵石,光滑而坚硬,很难想象在“路”上镶嵌上这么一块块鹅卵石,要经过多长的时间!
无论是何时看到这双手,我心里都会有一种酸楚的感觉。同样身为母亲但手的差别是如此的大。妈妈的手那么的细柔白嫩,她的手却是粗糙黑老,这是什么缘故?是平时不注意做各种护理而导致的吗?不,不是。而是她天生的一种爱操心,爱忙碌的性格带来的。她从来都不停止干活,从白天忙到夜晚,家里的所有事几乎都是她一手包办,要是没有这双手,家里也不会这么顺利。她是这样地爱生活,以至于不顾及自己的一双手,这一双“宝贝”给我们的家庭创造了多么伟大财富啊!
每次我的手被这双手裹住的时候,有一种十分久远的安全感,就好像我自己永远都不会受伤一样,就这样被呵护着,也是如此幸福的事呢。
叶圣陶说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作文的范文,我们要好好地挖掘它们的作用,准确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设计好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和语言表达的形式,锤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做到既得言又得意,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习的效果,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苍产蝉辫;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
王一娴:优化基于文本阅读的仿写训练.语文建设[J].2013年16期
教师的文本细读——优化阅读教学之基
黄敖兴.践行:向着教育智慧的深处(讲座)
&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
2013年常州市年会论文叁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