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频道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数学学科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正文内容
有效预习是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发布日期:2014-10-29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白奕波
有效预习是有效课堂的第一步 吴志凌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有效课堂的必备条件。有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有效的预习,而有效的预习更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何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实现预习的有效性,实现有效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明确预习的重要性,提高预习的目的性;编制有效预习作业,落实有效课堂教学;检查预习作业,力求课堂实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学习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学会学习。但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有效的预习,是有效课堂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但现状是学生的预习是应老师的要求而预习,而预习也仅仅是看看书,划一划定义、定理等。这样的预习对课堂起不了什么作用。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提高预习效果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提高预习的目的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这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预习。当前新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入推广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学习有关的预习的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预习的意识,在思想上师生达到共识,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1.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课前预习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初步阅读,学生逐渐明确了学习目标,具体懂得了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增强了目标意识和学习动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主动确定学习目标,找准难点,选择学习方法,收集相关资料,有时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做好了预习,学生可以为课上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降低非智力因素对接受新知的影响。通过了预习,学生从“学会”逐步发展为“会学”。 2.预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课堂活动中,如果学生缺少预习这一环节,就会在“课中探究”与“课后延伸”环节中陷入被动。通过预习,清除了听课的障碍,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在持续的、有计划的预习活动过程中,随着目标意识的增强,自学能力的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增多和自学方法的掌握,逐渐体验到预习收获的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自信心,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编制有效预习作业,落实有效课堂教学。 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编制有效预习作业,这是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通过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即将学到的知识,使其在课堂上的各种训练能得到更有效的锻炼,让课前预习发挥有效价值。 如苏教版《必修5》的《2.2.1等差数列的概念》的预习作业仅仅是这样:看教材,并完成课后的练习。这样的预习作业是否真正在引导学生有效的预习新知?预习作业是否有思考的价值?可以说,这样的预习是低效的。所以,笔者设计如下的预习作业: ★读一读★ 《必修5》(苏教版)课本第 页到 页. ★写一写★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 ,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 ,常用字母“ ”表示. (1)公差 一定是由 ,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2)对于数列 ,若 (与 无关的数或字母), ,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 为公差.(此为判断数列为等差数列的一个证明方法) 2.若 、 、 三数成等差数列,则 ,并把 称为 和 的等差中项. ★练一练★ 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写出该数列的公差: ① ; ② ; ③ ; ④ ; 2.(1)若 成等差数列,则 ; (2)若 成等差数列,则公差 ; ; ; 3.已知 是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1)数列 是等差数列吗?若是,公差是: ; (2)数列 是等差数列吗?若是,公差是: ; (3)数列 是等差数列吗?若是,公差是: ; (4)数列 是等差数列吗?若是,公差是: ; (5)数列 是等差数列吗?若是,公差是: ;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第一层面问题(写一写):了解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什么是等差数列;什么是等差中项;如何判定等差数列等。这一层面问题主要涉及教材中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等,学生阅读教材后即可完成。 通过思考完成第二层面问题(练一练):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第二层面问题涉及对课本内容的初步理解,需要学生根据教材进一步领会定义、定理、性质等内容的真止含义,而且这一层面的问题只需要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通过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学习,学生则要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完成第三层面问题——应用性问题。在课堂上,师生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能灵活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自然就会到锻炼,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但是,这个“桃子”如何让学生自己摘到的,而不是教师摘下来塞给学生。只有合适的平台,学生才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如何设计预习作业? (1)坚持迁移性原则:由于本节新课中要用到一些已学的重要的知识、方法、解题思路等,则可以在预习作业中设计一些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坚持可讨论性原则:教师分析教材,知道学生在学习本节新课会出现典型的、普遍的错误,而且这些也需要在课堂上讨论。因此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学生对这些预习作业所持的不同看法引起思维强烈的活动。通过生生争论、师生讨论,达到对问题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三、检查预习作业,力求课堂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但存在这样状况:学生的预习,要不就是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学生预习了,要不就是老师布置预习作业但没有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教师如果每次都批改,看似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么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老师的讲解上,也不注意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是只注意自己做错的地方,注意如何改正自己的答案,认为只要把自己的答案改对了,自己就学会了。其实,对待预习作业有时可以不在学生作业上批注,而将在预习中出现的典型信息,记录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在课堂上,则是将这些预习中所呈现的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们相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处理预习作业,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思维上碰出火花。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兼顾对预习作业有机的、灵活的检查,奖励表彰,哪怕就是课堂中你不经意的一次表扬,一次展示都是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的推动剂。只有这样,预习作业才能充满灵动之气。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有效的预习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上,师生目标共识,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言行互动,资源共享,教学相长。由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了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对学生通过预习学会的知识和设计的问题已经心中有数,因此课堂上的无效环节删除了,效率提高了。对于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思维训练的难点和课堂学习中需要探究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联系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点拨。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思维活跃,并逐步深化,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三维目标实现了融合,得到了落实,实现了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风禄.让有效预习成为有效教学的指路明灯.现代教育,2012,20 ; [2]杨祖艳. 让“预习”之花华美开放.科教导刊 , 2012,5; [3]黄佳丽. 有效预习----课堂教学的美丽前奏. 现代阅读 , 2011,8; [4]姜红丽. 搞好课前预习 提高教学效率. 学周刊 , 2012,6。 发表于:《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4.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