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育动态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语文学科组>>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正文内容
【微型课题】强化“听说”训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16-11-26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袁莉娜
课题研究计划 研究 重点 高中语文的“听说”训练 研究 方法 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 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计划(可另附纸) 一、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做出新的解释。而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比如在目前的高中教学中,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为了“高考”二字,普遍存在“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现象,学生成了单纯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具,既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韵味和美感。 素质教育理论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个性的发展,它要求教师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能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具有潜移默化性质的陶冶、滋养过程,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摒弃那些死板的、机械的、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天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实质性参与,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环境或情境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不断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建构起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序列。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看来,目前的高中教学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传送到学生的笔记上,然后再强迫学生强吞苦咽的过程,这一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认知和自主建构,强调的是“教”,而不是“学”,就会出现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现象,既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把教育教学活动对“教”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的关注上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较好的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问题,为现代教学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心理学、教育学意义上的坚实基础。 3、课堂主体性教育理论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是主体性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成了“教学相长”的本质关系。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都是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时时所有的学生一个步调,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不是自主的,而是被教师和其他同学牵着走,在评价时又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来评价,以分数高低论成败,重知识轻情感,重整体轻个体,这都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课堂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承认和尊重教育主体的人格发展,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发挥好指导者、引领者的作用,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行动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 本课题预定用一年时间完成。 研究阶段预期: (1)申报阶段(2011.9) (2)前期实施阶段(2011.9—2011.11) (3)后期实施阶段(2011.12—2012.3) (4)总结鉴定阶段(2012.4—2012.7) 2、阶段成果形式 1)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2)成立课题组,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主要是课堂以“听说”的训练建构动态课堂,包括学生成绩的前后对比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包括检测方式的改革及改革后的效果总结。 4)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实录,出示高中语文动态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3、最终完成时间:2012.7 4、最终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份; 2)结题报告; 3)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4)行动研究报告; 5)相关素材汇编(课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学生作品等)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 时间 2011.9.20 地点 图书馆一楼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高一语文备课组成员 3人 实到人数 3人 主持人 吴燕玉 活动 形式 讨论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 活动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一、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训练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作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的传递已主要通过现代化的电声传讯设备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讲究速度与效率,听说能力的高低在这个传送过程中起关健着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二、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训练的基础。 从学生的生理角度来说。在“听”的训练中,学生必须充分集中注意力,快速记忆,并且把听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说”的训练中,学生必须讲出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信息,而他们要说的时候,不可能先作书面底稿,然后才把它们变成语言,使他们的认识向新的一层飞跃,这样较好地起到教学相的作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训练的方法。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热闹”,使学生在“热闹”中得到听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教学的双边活动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的培养训练,也能调动读写的积极性,提高读写的水平。比如,他们要复述故事情节,必须会读;要表演好戏剧的角色,也必须认真地去“读”。听了别人的“说”,又反过来帮助他们提高“读”的能力,至于“写”只要他们把说的内容或听到的内容整理记下来,就是文章。 这样多听多说的训练培养,有利于启发培养思维,使学生才思每捷,知能提高;有利于他们以后的走向社会,走向未来世界,在交际中屏弃心理障碍,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现代化的建设。 评 价 讨论效果较好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 时间 2011.11.9 地点 图书馆一楼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高一语文备课组3人 实到人数 3人 主持人 吴燕玉 活动 形式 讨论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制定高中语文“听说”能力训练体系 活动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一、训练目标体系 (一)听 能够养成尊重他人发言、认真听话(广播、影视作品)的习惯,能在听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 能迅速把握他人发言的要点,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能听懂对方说话中隐含的“潜台词”。 (二)说 能够根据一定的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做到中心明确、感情自然、语言简明; 能够围绕一个专题或一定要求,即兴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在与他们讨论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意见,修正不正确的意见; 能够在学校、班级的活动中,当众作5分钟左右的演讲,做到观点明确,阐述清楚,用语规范,语言连贯;演讲时感情充沛、音量适中,能借助语调、手势,产生一定的感染力; 能根据要求参与班级、学校组织的朗诵、演讲等活动。 二、“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手段 (一)听 加强课堂听课指导,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定期为学生安排各种讲座,拓宽视野,增加积累; 每天晚上安排学生收看收听新闻节目。 (二)说 每一堂语文课前,安排学生演讲,从高一到高三,内容包括时事观察、经典阅读介绍、唐诗和宋词品赏等; 每学年开展推普周和汉语周活动,组织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 利用选修课和拓展课,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辩论赛; 评 价 活动效果较好 课题研究课记录表 教者  吴燕玉 学校 礼嘉中学 时间  2011.11.4 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时  1课时 研究 重点  理解本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实验课范围  全校 班级  高一(1)班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可另附纸)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前奏部分,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让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也联想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宋代词人苏东坡就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赤壁怀古》,走近苏轼,去倾听他的心声。 ★(出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 诗词歌赋,重在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读,点评(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豪放派题材,内容丰富,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记叙生活、描写景物都能挥洒自如,词风豪放雄健,慷慨激昂。所以,这首词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三、解题 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赤壁怀古”——题目。“赤壁”,描写对象。“怀古”,写作目的。通过描写赤壁之景来缅怀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赏析课文 (一)【观眼前之景】: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本词开头就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请分析? 明确:淘、穿、拍、卷等。(动态感) ★学生再次齐读写景的句子,感受雄浑壮阔的意境。 (二)【思历史人物】 1、写赤壁之壮景,是为了怀古,作者想到了哪位古人?请从文中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明确: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年轻英俊) 羽扇纶巾、 (风流倜傥)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 ★朗读描写周瑜形象的句子。 2、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 插入【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分军区的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 )。1082年,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明确:目的是和自己对比 (三)【抒一己之怀】 1、用一个短语概括作者的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的?) 明确:多情应笑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探讨诗人形象: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结合词中“人间如梦”谈谈你的看法? 看法自由,但得说出理由,能自圆其说。 ★齐读全词,感受壮美之景、风流之人、旷达之心。 五、课文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为一体。所写之景壮美辽阔,所写之人风流倜傥、指挥大战,所抒之情旷达洒脱,全词尽显豪放之风。 六、课后巩固(作业)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一想:作品抒发了苏轼什么样的“胸臆”? 研究课研讨与评价记录(另纸附后) 课后反思(另纸附后)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名篇,诗歌内容并不难理解,而对于作者苏轼,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语文课要上得好,真是一件听不容易的事。真正上下来,我不得不承认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现针对这篇课文的上课情况做如下总结: 1、在课堂导入时,引用音乐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来导入课文,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在古战场那种壮阔豪迈当中,使学生一开始就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2、课堂主要采用诵读法。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 3、上课时有激情,有自信,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 4、在课文的结尾能够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 不足之处 1、在教学设计环节,安排学生“读”的时候,齐读不多。 2、在把握文本方面,没有把握好词中豪放的意象,没有让学生与文本更进一步的交流。应该扣紧文本,抓清一点来分析,抓住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走进作者。 3、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前松后紧,真正应该探讨的难点时间上不够充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 整堂课下来,虽然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上完了,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而且我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因为我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没能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过正因为这一节缺憾美的课,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正好也能让我对这些问题好好地思索一番,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题研究课记录表 教者  戚玉燕 学校 礼嘉中学 时间  2011.11.4 课题  《想北平》 课时  1课时 研究 重点  高中语文的“听说”训练 实验课范围  全校 班级  高一(2)班 主 要 教 学 过 程(可另附纸) 一、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而成的珍宝,它就是乡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一棵遍身疤痕的老树,一声熟悉的,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和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土地,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的《想北平》,体会老舍拳拳的乡情。 二、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老舍的写作中充满着“平民意识”。 1951年,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舒乙说: 1、他是北京人 2、他是一个满族人 3、他是一个穷人 4、他有十年生活在国外 5、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去世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三、通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为生字词正音。 廿七( ) 黏合( ) 粘贴( ) 什刹海( ) 积凑( ) 匀调( ) 菜圃( ) 空旷( ) 橘子( ) 辜负 ( ) 喘气( ) 愧杀( ) 四、全文研习 (一)、蘸一笔水墨绘北平 1、老舍那么想北平,那他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浏览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特点 态度 环境 巴黎 太热闹 太空旷 偏爱北平 北平 既复杂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 氛围 巴黎 刺激 令人疲乏 北平 温和 安适 布置 巴黎 比起北平来还差点 不匀调 北平 人为中显示自然 有空闲 美景 生活 伦敦 成天冒烟 北平 接近自然 花多菜多果子多 (二)、描一方草木年念北平 2、说到北京,同学们首先会想到什么?老舍想到了什么?他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长着老酸枣的老城墙 积水滩 小蝌蚪 北京的风物(物产) 花、菜、果子 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泥点儿 白霜儿 特点:生活化 细节化 (三)、化一抹赤诚爱北平 3、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作者对北平的爱,到处都有闪着泪光的词语,请你找出来。 明确:(1-3小节) (1)捡着我知道的写——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2)我的北平——特有情感 (3)可是我真爱北平 (4)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含蓄 (5)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对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 (5)我的爱不是……而是……都……——融为一体,深沉热烈。 (6)真愿成为诗人 (7)我的性格与脾气里 有许多是这个古城所赐予的。——血浓于水 (8)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经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了。 4、作者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来”的?可他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用对母亲的爱类比。 相同点:生我养我的“人” (四)捧一颗红心想北平 5、这样的北平,难怪作者说到最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给出写作背景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不禁因为思念北平而忧虑,几乎落泪。 五、写作特色 比较之中有偏爱 细节之中出情趣 类比之中见挚爱 京味之中显真切 六、小结: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研究课研讨与评价记录(另纸附后) 课后反思(另纸附后) 《想北平》这篇文章是一篇内蕴很深刻的文章,老舍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法写下了对北平的爱,他的爱是真挚热烈的,不同于一般游客的爱,所以在设定教学过程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决定把全文分成四个板块,层层深入,把老舍那种难以言说的爱融入整个课堂。第一是有别于一般游客的爱,和其他城市如伦敦巴黎进行了对比,这是身为北平人的爱;第二是站在一个北平平民的角度,字里行间都是描写身边的北平,这是身为平民的爱;第三是站在一个儿子的角度,包含泪光,思念犹如母亲般的北平;第四是北平告急,身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这种爱就尤为深沉了!而我的教学思路就是按着这四种身份,逐步深入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这次教学过程就能很容易把握老舍的感情了! 阶段性课题研究工作情况 一.文献研究目录 序号 题      目 作 者 1 2 3 4 二.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 序号 活动时间 活动形式或主要内容 效 果 1 2011.9.20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 较好 2 2011.11.9 制定高中语文“听说”能力训练体系 较好 3 4 三.开设实验(或研究)课情况 序号 时间 课     题 班级 效 果 1 2011.11.4 《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一(1) 好 2 2011.11.4 《想北平》 高一(2) 好 3 四.课题研究成果(教师竞赛、论文发表或获奖) 序号 题     目 时 间 发表或获奖 1 2 五.课题研究成果(学生竞赛、作品发表或获奖) 序号 题     目 时 间 发表或获奖 1 2 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 凡教育,其终归目的是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为旨归,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阅读品质、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鉴赏能力等语文基本能力(即语感)为基础,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格品质、人文素质、探创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人文品质)为重心,让学生自主、自动、自觉、自乐地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走进生活、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探索建构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能适应竞争社会要求的应用创造型综合素质,是课题设计之初的研究目标,在课题研究中, 一、主要观点 1、课文(文本)写了什么,老师讲出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获得了什么。鼓励学生注重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2、语文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归目的。 3、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自能学习,掌握自学本领,并能说说自己的感受,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真正用意。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人的发展”、人文品质的提高是未来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发展方向,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 5、高中语文综合素质更需要有一个反复训练培养提高的过程。如果师生能切实运用有效策略进行教与学,教师做好有效引导,就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诱发起学生的主动训练意识和培养动机,最终达到真正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研究的进展 1、本课题研究的最大突破是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机械模式,创设了读写听说评探创多种能力结合,交融渗透、相互滚动螺旋发展的综合素质训练模式。 2、本课题打破了原来单一教法、学法研究模式,从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了整体性潜能开发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较为明确高中和素质教学训练的理论、模式、有效课型和检测评价体系。 4、探索研究出了高中语文综合素质训练教学优质高效策略与途径,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与能力,提高了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教学与教科研水平。 三、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1、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明显缺陷在于: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从根本上忽略了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甚至被“窒息”的人;过分强调基础知识训练,忽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过分注重学生配合和适应老师的教,忽略了学生自主、自觉、自乐、合作学习品质的培养。本课题研究从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整体性潜能开发研究,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创新程度,具有创新意义。 2、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创制并进行研究的“读写听说评探创”交融互进综合素质训练模式,在高中语文综合素质训练方面做了一些理论探索与大量实践尝试,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收效。 3、课题研究重在实效,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希望参加各类作文大赛获奖人数不断增加,在报刊发表文章的学生逐渐增多,质量也明显提高。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较少,工作量大,操作有一定难度。 2、在教学上,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角色的转换还显得生硬刻板;教法的使用和学法的指导还缺乏灵活性;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与评探创能力和开放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的结合还缺少更紧密的结合点和更有效的策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