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融合,共花一朵——再谈“偶像”与“榜样”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分析当今网络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成长心理,思考如何结合时代特点,科学合理地树立榜样,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生活向导和学习楷模。
【关键词】榜样;新时期;青少年;影响。
你知道,在今天我们的孩子、学生们他们眼里崇拜的人是谁吗?我在之前的班主任工作中,曾经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过几次调查和面对面式交流;发现他们对一些明星包括歌手、演员、运动员,以及网络中的红人都非常熟悉,甚至是将之称为“偶像”,并向其学习;更有甚者迷恋其某些外表或者其设立的 “人设形象”。我还曾在学生的周记中,看到有些学生充满着幻想,寄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像其偶像性质的人。
这就是新时代、快速发展的网络下一些学生的想法。而保尔、雷锋、赖宁、张海迪、孔繁森等曾经在我们80后、70后、60后的心中永恒的印记的这样的名字,却几乎没有几个人所知道,或者了解他们的事迹。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曾经整夜在思考,应该对同学们开展教育工作?应该如何指引同学们正确对待“偶像”?应该如何树立心目中的正确的榜样?如果片面式的否决他们的偶像,那么势必会引起心理的对抗;如果全面的赞同,又存在偶像本身各种问题,学生盲目式的迷恋等问题。
笔者是典型的80后,在自己的青少年期也曾有过自己的偶像们,也有过“追星”的行为。进入工作后,面对着90后和00后们,自然对这种迷恋偶像的行为,更能理解和宽容。在班主任工作中,特别是学生的目标式教育中,也更多地尝试着将偶像转化为榜样,进行榜样式教育,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到“偶像”,以其优秀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榜样,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我在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之前,首先从各方面认识、理解“偶像”与“榜样”的区别与不同。
一、“偶像”与“榜样”的认识:
1、两者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榜样,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榜样有不同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榜样的解释是“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而彭怀祖、姜朝晖在《榜样论》一书中则把榜样定义为“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经组织认定,公众舆论认可和公共传媒广泛传播,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值得公众效仿和学习的先进典型”。
对于偶像,笔者在百度上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说明:“本意: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同时,可以解释为:“1.[idol]: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2. [icon]∶崇拜或仰慕的对象。3.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在现代词语中的解释则为:“现代被青少年追捧的娱乐圈艺人,也就是明星。含义是仰慕的对象。偶像是被追求、被崇拜的对象,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
两者从字面解释上来看,两者决然不同,也毫无关系。但在榜样的解释中存在这样一些的字句:“公众舆论认可和公共传媒广泛传播,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值得公众效仿和学习的先进典型。”“榜样可作为一个可靠的基础,推动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而偶像,也存在着一个基础,也有着公共传媒的广泛传播,更是被我们的青少年所效仿和学习。
2、两者的形成、时代背景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过去,榜样的设立很多时候是国家根据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社会建设的需要来树立某种形象,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这些抽象内容的表现物,这些人物成为了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榜样。而这些榜样所针对的影响对象,即普通民众,当然主要是青少年。
在那个年代,榜样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体现;无数古今中外的榜样激励着年青人追求真理、完善人格、实现理想。榜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中的一种教育形式,把抽象的道德和理想具体到了某个活生生的人物上来,从而激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不断地成长。应该说,时代赋予了榜样崇高的身影,而榜样也承担了道德和理想教育的使命。许多榜样我们都能够耳熟能详,如保尔、雷锋、赖宁、张海迪、孔繁森等,他们崇高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生追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反思批判精神的觉醒,人们对榜样的追求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青少年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和最大最有活力的群体,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社会、教育、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少年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追逐目标,这些目标进而演化成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在当代中国,个人利益、个人发展都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发家致富,成名成家的人成为了许多青少年心目中的榜样。青少年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对认识榜样、学习榜样也有了新的看法与理解。
无论是保尔、雷锋、赖宁,还是比尔盖茨、李开复,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都能够符合榜样的定义,即时代的典型性和可效仿性,他们的事迹和言行都深深影响了各个时期的青少年。榜样的变更也反映了时代的变更。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己论他,应该是转变自身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采用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树立榜样,以柔和的方式,指导学生树立目标,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二、用新的思维来思考转化“偶像”为“榜样”
我们知道,进入高中生们开始拥有一定程度的判断能力,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他们希望能够独立思考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只看到现象,这些都会使他们在选择榜样时出现偏差;同时青少年也容易受到社会上急功近利现象的影响,使他们在追求奋斗目标时功利化和浮躁化。比如说一些学生,选择的榜样人物都是热门产业中的成功人士,如IT、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还有一些学生喜欢上体育、文娱上的一些明星,出现了所谓的“哈韩族”、“哈日族”、“欧美派”等等。他们看到了这些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一面,有的是看的颜值,有的是看的其获取的荣誉、经济利益等等。而对其他方面则较少关注。原因是青少年大多处于求知阶段,他们渴望未来获得成功;但由于成长环境比较简单,又容易眼高手低,犯上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毛病,只看到了别人成功的辉煌,看不到成功人背后付出的艰辛。
那么,怎么让学生将偶像转化为“榜样”呢?
1、宣传方式的全面性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内,实际接触到社会的时间和方式真的是少之可怜。因此,我在德育教学工作中,首先利用网络向学生全方位的宣传偶像们。
例如通过网络的传播,很多学生在网络上找到了很多有关自己偶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好的一方面也有负面的新闻。我将这些新闻,进行组合,向学生们介绍到有关偶像的优秀一面和其缺失的一面,让学生们认识到偶像不是“高大上”的全优秀人才,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只是通过包装将之优秀的一面无限的放大化,而将其平凡的一面收敛起来。
2、历程式的重点学习
我们知道一些偶像的确有其优秀的一面,那么这些偶像为何能被人尊敬,能被人所喜欢,是因为他在舞台背后不断的努力拼搏,才造就了他在舞台上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利用偶像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仅仅要让学生看到偶像们优秀的一面,更要让学生看到这些偶像在成名前、成名后,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以目前国内比较出名的年轻组合“TFboy”为例,很多学生喜欢他们,看他们的演唱会,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可是,这三个男孩子在成名前呢?日复一日的需要进行练习,提升自己的歌技和舞艺;同时接受各种出道的考验。最关键的一点是在这样忙碌的工作中,他们三个人并没有放弃对自身学习的严格要求;反而是抓紧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找到专业的辅导老师,利用各种空余的时间进行学习;并且成绩都是在各自所在的班级中较为优秀。
因此,我在主题班会课上,曾经放过很多明星在出道前的练习片段,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努力,抓紧一切的学习,为自己的明天做好准备,才能再后面获取成功。
3、偶像言行的力量
当然,我还利用偶像的言语和行动来教育我的学生。比如,韩国的神话组合,曾经在粉丝们放弃自己工作学习的机会来参加他们的活动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会为你们的未来负责;你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工作!”因此,他们的粉丝们也以这句话为榜样,不断地努力向上拼搏。所以,在韩国有很多新出道的明星们都是他们的粉丝。
同样,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利用他们各自喜欢的偶像的言行,来指导他们的言行、甚至是学习和为人处世。在09届学生中,我班有一位女生,当时很喜欢韩国的偶像;因此我曾经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其努力学习,特别是学习韩文和韩国文化,进而能深层次的了解自己的偶像。在后来的学习中,她开始了积极向上的一面,进入大学后又专门选修了韩文;如今她利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工作增添了砝码。最近,有一位我之前教学的女学生,偶然之间联系上了我,并告诉我她现在东渡日本,在日本学习漫画设计。而这位女生,在当初高中阶段,一开始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整个人陷入日本的“二次元”动漫之中,喜欢日本的动漫达人们的超凡画工和故事的编写能力;为了向这些达人学习,她荒废学习时间,甚至在课堂上都是画画与设计,自然成绩也不断下降。在期中考试过后,我与她有过一次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从她的理想——“去日本学习动漫设计”开始讨论,肯定她的理想与学习的精神,分析她现在对“动漫”专业的理解层度、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以及目前文化底蕴等方面;在不断地交流讨论过程中,她开始逐步认识到自己的文化素养还不够强大到支撑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开始认知到自己在文化学习与梦想追求上的主次关系,更是体会到梦想是需要大号底层基础,有自己强大的文化底蕴和素养才能支撑自己未来的事业的发展。最后,该生最后选择了美术专业继续研读,现在申请留学日本,真正的在她当年喜欢的动漫制作者们身边,学习动漫设计。
列宁说过:“不能认为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似乎是偶然出现的,而不是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榜样的形成和对青少年的成长的影响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由国家或组织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典型人物的宣传,还是由普通民众"由下而上"推崇的优秀形象,他们作为"榜样"而存在,其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和激励青少年。而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也有利于弥补其各自的不足,使得从抽象的道德建设到具体的生活、学习都能找到合适的能够学习和追崇的目标。
榜样的多样化对当今青少年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机遇,做好工作,迎接挑战。要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榜样,使得榜样的高尚人格能够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榜样的教育意义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榜样的成功经历能够激励青少年的创造发展,榜样的优秀品质能够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34页。
[2]彭怀祖、姜朝晖著:《榜样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3]PleissM.K.,andFeldhusen,J.F.(1995).Mentors,RoleModels,andHeroesintheIivesofGiftedChildren.EducationalPsychologists,30,159-169.
[4]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岳晓东,《青年研究》,1997年第7期。
[5]秦永:《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榜样教育》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