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课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一种理想的课堂,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一种新境界。从16世纪&濒诲辩耻辞;班级授课制&谤诲辩耻辞;在欧洲起源,经过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对其进行总结、论证和完善,到后来不少教育家对课堂与教学开展的研究,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点研究对象。由于历史的悠久,国内外的课堂研究都比较成熟和系统,但是仍处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之中。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从书斋理论研究进入到&濒诲辩耻辞;课堂田野&谤诲辩耻辞;进行实践研究,并且出版了相关专着,对课堂改革是非常有影响的。而&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正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堂模式,是在&濒诲辩耻辞;绿色教育&谤诲辩耻辞;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总体来看,绿色课堂还比较&濒诲辩耻辞;年轻&谤诲辩耻辞;,目前出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需要继续成长,不但要在理论上加强,更加需要在实践研究上下功夫才会有新的突破。以下我们来追踪&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以及与之相关的&濒诲辩耻辞;绿色教育&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绿色学校&谤诲辩耻辞;等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再进一步了解绿色课堂的研究现状。
绿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自然、生机、活力、健康、和谐、幸福和希望的象征。对于绿色,在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几个相关的概念,如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绿色课堂等。这叁个概念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以下阐述它们的由来与发展。
绿色教育发端于20世纪后期欧洲的&濒诲辩耻辞;绿色环保&谤诲辩耻辞;运动。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绿色教育的内涵从环境教育拓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我国,&濒诲辩耻辞;绿色教育&谤诲辩耻辞;是我国着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濒诲辩耻辞;中外中小学论坛&谤诲辩耻辞;上首次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说,&濒诲辩耻辞;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濒蝉辩耻辞;绿色&谤蝉辩耻辞;教育&谤诲辩耻辞;。2002年他在《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上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积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的绿色教育,提出了&濒诲辩耻辞;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交融生绿&谤诲辩耻辞;等观点。从此绿色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不同教育领域的学者对绿色教育也有了新的理解,例如,2007年12月扬州市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蒋寿建出版了《追寻绿色教育》一书,作者从高职院校的角度,重新解读绿色教育,认为绿色教育与其说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毋宁说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它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1]这一论断受到杨叔子院士的充分肯定。在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绿色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环境教育、生态教育,而是广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教育。2008年深圳蛇口育才集团第四小学的校长、国内着名赏识教育专家崔学鸿在《中国教师》上发表了《教育应该是绿色的》。他认为,&濒诲辩耻辞;为了人类的明天,经济建设正是倡导&濒蝉辩耻辞;绿色GDP&谤蝉辩耻辞;,即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GDP。教育更应如此,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我们的教育无疑应该是绿色的。&谤诲辩耻辞;[2]崔校长所强调的绿色教育的内涵是远远大于生态教育或环境教育的内涵,&濒诲辩耻辞;绿色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注重内涵式发展,讲究科学的增长方式,追求效益与和谐&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3]崔校长的观点跟蒋寿建书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绿色教育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对&濒诲辩耻辞;绿色教育&谤诲辩耻辞;的理解仅停留在以往的环境或者生态教育的领域,但其实在教育界,都已经形成了共识&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即绿色教育不是环境教育,而是把教育系统中的全部工作整合起来,通过各种科学的手段,使教育成为高效的教育、促进学生以及教育的相关要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绿色学校的概念起源于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FEEE)首次提出的一项全欧&濒诲辩耻辞;生态学校计划&谤诲辩耻辞;(Eco-Schools),其目的是使环境教育从课堂教学逐步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学校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管理系统。1996年,中国正式引入&濒诲辩耻辞;绿色学校&谤诲辩耻辞;这个概念,中国国家环保局、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纲要》提出:&濒诲辩耻辞;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濒蝉辩耻辞;绿色学校&谤蝉辩耻辞;活动。&谤诲辩耻辞;并在随后由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编写的《绿色学校创建指南》中为绿色学校做出了如此定义:&濒诲辩耻辞;绿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升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谤诲辩耻辞;。[4]当时,绿色学校是围绕环境教育为中心的,例如,广东省创建绿色学校也要以《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为纲,要求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以及知识等层面和纬度构建一体化的环境教育课程,评审绿色学校的标准也都是围绕环境教育进行。[5]现行的&濒诲辩耻辞;绿色学校&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绿色教育&谤诲辩耻辞;最相去甚远的地方就在于此,就是&濒诲辩耻辞;是否以环境教育为中心&谤诲辩耻辞;。实际上,绿色学校还应该有更广义的理解,应该是能很好地执行绿色教育的学校。介于这种理解,国内着名学者崔学鸿呼吁,&濒诲辩耻辞;当前的&濒蝉辩耻辞;绿色学校&谤蝉辩耻辞;创建工作应尽快实现两个回归:一是将现行的&濒蝉辩耻辞;绿色学校&谤蝉辩耻辞;按其内涵还原,称之为&濒蝉辩耻辞;生态学校&谤蝉辩耻辞;,仍由环保局牵头组织评审;二是把&濒蝉辩耻辞;绿色学校&谤蝉辩耻辞;创建工作的领衔责任归还国家教育局,开展和谐、高效、可持续的&濒蝉辩耻辞;绿色学校&谤蝉辩耻辞;创建和评审工作&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6],这是对绿色学校的新的理解,也是对绿色学校的执着追求。
绿色课堂,是在&濒诲辩耻辞;绿色教育&谤诲辩耻辞;理念指导下催生的。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也积极提倡绿色的课堂环境,其核心是&濒诲辩耻辞;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谤诲辩耻辞;,强调的是一种动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充满活力的高效&濒诲辩耻辞;绿色生态&谤诲辩耻辞;课堂。绿色课堂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温暖,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义务;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7]在我国,对&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的提法很普遍,当中也不乏理解成环境教育的课堂,然而更多的是与&濒诲辩耻辞;绿色教育&谤诲辩耻辞;相对应的课堂,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目前谁首先提出&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已经无法说清楚了。因为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第一线的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者实践经验提出&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可谓见仁见智。叶澜教授说&濒诲辩耻辞;充满生命活力&谤诲辩耻辞;的课堂,是绿色课堂;朱永新教授&濒诲辩耻辞;新教育实验&谤诲辩耻辞;倡导的&濒诲辩耻辞;理想课堂&谤诲辩耻辞;,是绿色课堂;肖川先生提出的能&濒诲辩耻辞;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谤诲辩耻辞;的课堂,也应该是绿色课堂。至于一线老师提出的绿色课堂也是各有不同。总的来说,能使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符合教育规律的课堂都应该是绿色课堂。
绿色教育、绿色学校和绿色课堂叁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绿色学校不但是环保型、生态型的学校,更是开展能促进师生以及学校本身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的学校;绿色课堂是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新型课堂,是绿色教育的一项具体践行体现。
本人尝试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为题名进行搜索,仅仅搜到57篇文章,其中包括两篇学位论文。对这些文章进行仔细阅读后笔者发现,撰写的有关&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文章中,大部分是由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对绿色课堂的理解。有的文章甚至把范围缩得更小一点,从他们本身所教的学科出发来理解&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例如《语文教学,呼唤绿色课堂》、《创建英语教学&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初探》等。这些文章都从本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出发,写得很仔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学科适用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些文章中也侧面反映了目前对绿色课堂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还没有总结出对绿色课堂的普遍适用性的内涵、标准、特点等。
然而,仅仅从发表论文的情况来看绿色课堂的研究成果是不全面的,因为绿色课堂的研究大本营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了对绿色课堂的校本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学校还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现学现用,应用了&濒诲辩耻辞;实践&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理论&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实践&谤诲辩耻辞;的真理,这也是学校&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校本研究的出发点。中小学对绿色课堂的研究中,做得比较出色的有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武汉市长青第一学校等等。深圳育才四小通过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比赛等,逐渐发展教师的&濒诲辩耻辞;绿色&谤诲辩耻辞;观念和技能,并且鼓励老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进一步&濒诲辩耻辞;绿化&谤诲辩耻辞;课堂;上海师专附小也在各学科教研组开展了&濒诲辩耻辞;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的实践研究活动,开展绿色课堂比赛;武汉市长青第一学校把&濒诲辩耻辞;开展校本研究、构建绿色课堂&谤诲辩耻辞;作为&濒诲辩耻辞;十五&谤诲辩耻辞;课题研究的主题,开发了系统的、师生共享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些学校所取得的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的,值得借鉴的,它们将成为中小学学习的模范。
总的来说,一方面,绿色课堂还是新生事物,还没有完全得到推广;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的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需要绿色课堂,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