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体系,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变革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1、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变革教学模式:
1、将“全方位指导”转变为“适时指导”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2、将“学生倾听教师”转变为“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每一个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前模式下的课堂驾驭方式很有可能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要不然会因为学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使学生对学缺乏信心,使教学失去吸引力。
3、将“教材研究”转变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和学生形成平等的关系,在老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的安排,要一切行动听指挥,教师常常站在高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只有充分的民主,才能最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才能使学生觉得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和他们一样在探索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下的理想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在师生的密切合作,平等交流下,即使再难完成的任务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