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如火如荼的进行,使教师越来越注意到,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主动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
从小处着手,不管是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教学手段、评价体系还是最后的课堂小结,都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所以优化课堂,需从细节入手。
关键字:细节,教学手段,评价方式 课堂小结
新课程改革开始的那一年,正好是我第一年参加工作。一路走来,有过很多感触也萌生过很多想法,然而回首望去,发现其实改变的却不是很多。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平等的课堂,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学习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实质仍有很大的差距。反思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细节做得不够到位,需要去改进和革新。
第一、充分的准备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所谓充分的准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
师要备好课,更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于课本知识相关内容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预习不但可以巩固复习已有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还可为接受新知识扫清障碍。同样的,预习也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预习工作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的,如果教师将预习布置简单化,粗放化,这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布置明确的,具体的预习任务,可以是课本内容,可以是一个小实验,也可以是一道小练习……
其次是完成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提早3分钟进班候课,指导学生把课堂中需要的东西提早放到课桌上。这样就避免了以往常出现的上课后还有学生在找课本的现象,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最后是完成上课前的思想准备工作。提早进班可以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减缓情绪波动。同时在上课时的起立和问好也应当要求学生声音响亮,站姿端正,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课堂状态。通过上述准备,我想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效率,教学更有效果。
第二、革新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具活力。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只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简单,枯燥的循环。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交互白板、仿真实验室等的应用:交互式白板可以通过卡通、歌曲、动画、游戏、图片拖拉等多种形式,巧妙合理地运用大量素材,使学生从看,听,说,做等多个方面充分了解到课堂的内容,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必修叁《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白板中的属性容器功能,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上台来将各种成分的相关生物或物质的图片拖至相应位置,最后再通过模拟动画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分工更明确,这样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使静止内容动态化,顺利突破重难.
第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新课标上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语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 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道出了表扬的功能之所在。所以教师简单的带有鼓励性和赞美性的语言可以给学生自信,从而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还能学会自我评价, 努力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那么就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苏霍姆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正是学生在精神上特别强烈需求。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把一定的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当然,如果我们教师能依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制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的表格,这将使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具目的性。上学期我在?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节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评价,就编制了一张表格: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评价表
评价目标
|
|
评价要素
|
互相评价
|
自我评价
|
科学性
|
实验原理是否正确
|
A.正确
|
|
|
B.基本正确
|
||||
C.不正确
|
||||
对照实验的设立
|
A.正确设置对照组
|
|
|
|
B.设置对照组,不完全正确
|
||||
C.无对照实验
|
||||
控制变量
|
A.单一变量,控制准确
|
|
|
|
B.单一变量,控制不太准确
|
||||
C.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
||||
实验操作程序
|
A.科学合理
|
|
|
|
B.基本合理
|
||||
C.不合理或错误
|
||||
可行性
|
A.所选材料和方法在现有条件下能够满足
|
|
|
|
B.所选材料和方法在现有条件下难以满足
|
||||
C.所选材料和方法在现有条件下无法满足
|
||||
简便性
|
A.实验简单,在较短时间内可完成
|
|
|
|
B.实验比较简单,在一定时间内可完成
|
||||
C.实验比较简单,在较长时间内才完成
|
||||
结果预测
|
A.有实验结果的预测,并解释原因
|
|
|
|
B.有实验结果的预测,不解释原因
|
||||
C.无实验结果的预测,不解释原因
|
||||
创新性
|
实验设计有创新
|
|
|
|
总&苍产蝉辫;评
|
|
|
|
|
1.将学生各项表现依次用础、叠、颁表示。
2.总评成绩分优、良、一般叁个等级,具体换算标准是:
优: 4A+2B以上 。
良:3础+1叠以上。
一般:不符合优、良等级的,均记一般。
|
在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在第二课时时,将各组的设计方案随机分发了下去,让各组对所得的设计方案以评价表作依据进行互评或自评,并由代表对本组所做的评价做出一定的解说;最后,将设计与评价一起返还到原小组,由原小组进行修正完善。
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因此,在课堂上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自我评价,还是学生的相互评价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
第四,重视课堂小结,促进师生共同反思和领悟。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是简单地知识的重复,肯定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但是如果能根据不同的知识,采取适当的形式,一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学习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我们可以以构建知识框架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巩固提升;又比如在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时,可以通过建构物理模型来达到知识总结归纳的目的;当然还有很多形式如以竞赛、设计口诀等等。殊途同归,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能发挥其功效,就能给这堂课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成功离不开细节。同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败也是由于细节。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所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教学细节也越来越关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细节,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我们用一生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