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13年4月16日
|
学习人员
|
章吉
|
文章题目
|
《如何把握生物学实验创新的“度”》
|
||
内
容
提
要
|
1、实验创新要有“广度”
实验创新范围要广,不仅局限于实验材料的创新,还可以对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实验器材、实验过程等进行创新。实验方法的创新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操作的简便性、结果的科学性。实验设计的创新要注意科学性、逻辑性,要改变原有的实验设计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
2、实验创新要有“深度”
实验创新要能够引领学生理解体验实验的本质,向更高阶段发展。每个实验探究都有其目标,实验创新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其本质追求。因此,实验不能停留在热闹的层面上,而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实验的本质,让学生真正深入地体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
3、实验创新要有“高度”
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有所发展,改变是基础,发展才是创新的内在追求。发展需要有“高度”的创新来引领。能够引领实验创新的高度的新生力量可以是“思想实验”或“思维探究”,这样的创新对学生、对教师都具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
||
学
习
体
会
|
实验创新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如果大家都停留在实验材料的替代、实验方法的改进等层面进行探索和探究,实验创新终究会由繁华走向没落,因为任何一种事物走向极致的时候也是其走向没落的时候,这时需要一种新生的、有高度的力量来引领其突破困境。
|
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13年9月17日
|
学习人员
|
章吉
|
文章题目
|
《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
||
内
容
提
要
|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有具体的描述: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参与就相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而进行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要求,探究是一种学习策略和方式,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自主地达成知识目标,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育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
||
学
习
体
会
|
我们学校各个实验一直都做,同时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做了一些调整变化,摒弃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探索和得出结论。老师更关注实验的细节。除了一些有危险的实验由老师演示,其他的实验我们都会进行分组实验,甚至一些课外知识中提到的实验也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主动地去探究、分析,学习兴趣很浓。不同的课型中都可以有实验。新授课上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复习课中做实验,是对知识的唤醒,学生也非常有兴趣。习题课上的实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实验现象与原理,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
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14年3月25日
|
学习人员
|
章吉
|
文章题目
|
《高效生物学课堂离不开“微实验”》
|
||
内
容
提
要
|
“微实验”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中灵活实施的小型演示实验或展示活动,其特点是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又有说服力。
1、“微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1.1创设微情境:如果教师带进教室的不是教材、图片或动画,而是微实验,学生会迅速地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微实验创设的微情景哪怕最简单,也是真实的、可体验的。
1.2引发认知冲突:微实验可以引发强力的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思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已有经验受到质疑时,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变动学习就会转变成主动求知。
1.3促进概念建构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微实验”的素材来源
2.1来源于教材:
2.2来源于生活
2.3来源于创新模拟。
|
||
学
习
体
会
|
生物的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我们学校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将实验微型化、生活化。实验有观察性、验证性和探究性几种,我们除完成教材中的分组和演示实验,还会开发一些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复习课中的实验面临时间紧的问题,可以在新授课时拍照片、视频,然后在复习课、习题课中播放。
|
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14年9月16日
|
学习人员
|
章吉
|
文章题目
|
《脂肪鉴定实验中材料的选取和比较》
|
||
内
容
提
要
|
通过实验比较和总结不同版本教材中所选取的材料(花生、核桃、洋葱根尖)以及芝麻、肥肉进行脂肪鉴定的效果,给出脂肪鉴定实验的指导建议。
1、实验材料、器材与试剂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鉴定花生中的脂肪:可以看出花生中含有大量脂肪,能清晰地看到花生细胞和其中的脂肪颗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花生的微观结构和脂肪形态,但是,花生切片不容易操作,较难取得合适的薄片,需要反复练习。
2.2与鉴定核桃中的脂肪:相比之下,核桃切片容易操作,对核桃仁不需要提前浸泡也可以切出合适切片,能清晰观察到脂肪颗粒。
2.3鉴定芝麻中的脂肪:芝麻同样也是植物种子,含有大量脂肪,但体积小,无法切片,可采用压片方法。
2.4鉴定洋葱根尖中的脂肪:洋葱根尖中脂肪较少,但细胞形态清晰,细胞中有少量脂肪颗粒,但制作洋葱临时装片需要解离和漂洗,需时较长,压片和观察也需要一定的技巧。2.1鉴定肥肉中的脂肪:肥肉中全是脂肪细胞,容易观察,操作简单,直接用镊子刮取一些肥肉细胞涂在载玻片上即可,脂肪细胞形态清晰,染色明显。
|
||
学
习
体
会
|
实验教学是否可以既提高学生的成绩,又为了学生的发展。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是方法的源泉,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提升是理科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
我觉得人要有些追求。我们学校学生现状,我们对实验教学偏少,也会用视频代替,我觉得探究性实验是要的,演示实验也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可以将实验系统化,教案成品化,这样更适合我们学校。
|
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13年11月19日
|
学习人员
|
章吉
|
文章题目
|
《谈提高生物学课堂实验有效性的体会》
|
||
内
容
提
要
|
课堂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实验既能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让学生有序且有效地完成实验活动,从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这是每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都在思考的问题。
1 实验前一定要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弄清实验操作步骤
如何让学生在实验前对观察内容、实验操作步骤了然于心呢? 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①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梳理出清晰的实验线路,对繁琐的操作步骤可进行归纳提炼。②教师要关注演示操作的可见性。有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会在学生动手实验前先进行演示,那么演示是否可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必然会产生影响。③可在实验前通过提问、复述或完成学案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观察内容和实验步骤的掌握情况。
2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在实验活动中,有许多观察内容是学生从未亲眼见过的,例如动植物细胞、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永久装片、叶片的结构等。由于对观察材料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往往找到了观察对象但不认识。
3 统筹安排实验活动,维持良好课堂秩序课堂实验活动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统一整体,而细节往往又决定成败。如果实验活动的某一个细节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实验活动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4 利用教师反馈的力量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娴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在学生长期的学习、训练中逐渐掌握和养成的,它们需要学生不断的练习、修正和强化。
|
||
学
习
体
会
|
实验前,教师站在讲台上演示操作,后排的学生基本看不清,这样的演示是无效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录制好演示操作的视频,课堂上再利用多媒体分步演示,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落实演示操作的可见性,而且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演示操作的每个步骤,更好的掌握实验细节,有利于实验活动效率的提高。
|
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14年5月20日
|
学习人员
|
章吉
|
文章题目
|
浅谈在学生探究实验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
||
内
容
提
要
|
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中,因此引导学生开展好探究实验越来越受到生物学教师的重视。开展好探究实验,教师的作用不可忽略,本文结合学生探究实验的几个环节,来谈谈教师的角色定位。
1 教师应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引领者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刚开始时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很高,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2 教师应是学生探究实验的指导者
2. 1 指导学生梳理和筛选问题,
2. 2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在学生分组讨论计划时,教师要到学生中去了解,及时纠正他们不实际的想法。
2. 3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正确地制定计划在实验之前先动脑,围绕要探究的问题来制定计划,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2. 4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学生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往往会得到很多的实验数据。
3 教师应是学生探究实验的促进者
3. 1 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实施计划探究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为了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但有时由于学生不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就会出现为探究而探究的情况。
3. 2 及时鼓励,促进探究活动的课外延伸课内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学生探究活动的终结,教师在课内的探究过程中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创造闪光点,不时地给予学生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勿庸
置疑,教师应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鼓动者。
|
||
学
习
体
会
|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和筛选问题,有时学生兴致勃勃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教师却不能很好处理好。例如,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也不管条件合适不合适学生研究,或学生现有能力能不能探究,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自由去研究这些问题。其实教师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几个方面:怎样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怎样科学地表达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和筛选。
|
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13年12月15日
|
学习人员
|
章吉
|
文章题目
|
《多元评价在高中生物学分组实验课中的应用》
|
||
内
容
提
要
|
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例,谈组建评价组长团、设计实验报告单、自设奖项等多元评价策略在高中生物学分组实验课中的应用。
1.评价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和引导功能。
2.多元评价:是指把重点放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上,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历,展示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获得自我满足的机会来提高学习中的自信心,诊断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3.多元评价的策略
3.1组建评价组长团,学生参与全程评价
教师和组长团成员一起完成预实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对组长团成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实验课时,每位学生对照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并由相应的一位组长团成员对其进行评价。
3.2设计实验报告单,优化实验结果评价
教师提供一相关实验建议方案,在此基础上,每组自制实验报告单。内容包括:①小组的假设②实验方案设计: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因变量及检测方法③修正后的实验方案(方法步骤)④实验数据记录表⑤结果分析与结论(将结果绘制成坐标曲线图)⑥思考:你组的结果是否与其他组的结果一致?若不一致,请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3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多元智能
3.4自设奖项奖自己,实现评价的开放性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类型实验的不同要求,自己为自己设置奖项。教师鼓励,并不定期做好阶段性评价。
|
||
学
习
体
会
|
根据不同实验类型,从多个侧面来评价。如观察类实验,从学生观察的仔细程度评价其自然观察者智能,从绘图的准确性、科学性评价其视觉空间智能及身体运动智能等。探究类实验,多从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人际交往智能及逻辑智能等。
|
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学习时间
|
2013年6月18日
|
学习人员
|
章吉
|
文章题目
|
《挖掘校本资源创新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
|
||
内
容
提
要
|
1.实验材料选择上的创新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我们发现花荵种子皮薄而脆,脂肪含量高,细胞质近白色。稍用力挤压,涂成薄片,染色,脱去浮色后,显微镜下就能清晰观察到,比其他材料的成功率高。整个制片过程简化,节省时间,并且学校生物园就能采集到材料,方便、经济、实惠。
再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选用室内盆养植物玻璃翠(又名何氏风仙)叶。其细胞含水量大,细胞质流动速度较快,学生易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真实生活状态。
2.实验操作方法上的创新
如做“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尝试在染色后增加一个冰醋酸“漂洗”环节,将染色后的材料用0.2驳/尘尝的冰醋酸溶液滴洗2-3次。这样起到分色的作用,使观察目标的背景细胞质和核基质颜色变浅,染色体着色加深,色差增大,观察就清晰了。
3.实验整体上的综合创新
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改成探究课题,具体做法:
(1)制定探究计划;
(2)分组选择并按计划展开探究
(3)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4)比较、总结
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实验、拓展实验、感知实验,多方位体验知识交汇和情感交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
||
学
习
体
会
|
因地制宜结合校情和学情,充分挖掘学校及周边资源,将教材与校本资源整合。我校是较偏僻的乡镇,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好比一辆破旧的马车要跟上课改的疾风,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但是课改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倾力而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必须落实学校课程。而落实学校课程就必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