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之声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生物学科组>>教学资源>>教案学案>>正文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
发布日期:2015-01-29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章吉

 

生态系统的结构
开课班级:高叁(4)班          开课人: 章吉   2014.12.10
 
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础.阳光、空气和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叠.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颁.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顿.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变式训练1 (2011·泰州模拟)对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础.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叠.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传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颁.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顿.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
 
 
 
 
 
 
 
 
 
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网)
1、下面两句谚语所体现的是否是完整的食物链? 写出完整的食物链。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
2、把图中存在捕食关系的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形成食物网 。
 
 
 
 
 
 
 
 
 
 


 

思维拓展 食物网分析技巧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4)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右图中鹰可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有第叁、第四、第五和第六营养级,这就是说鹰在该食物网中可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5)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上图中食虫鸟与食虫昆虫,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6)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7)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生物数量。
 
3、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
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的分析
2、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数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础.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颁.水蚤下降                 D.乌鱼上升
 
变式训练2 、在下列食物链中:若食物链中无小鱼,而大鱼以小甲壳动物为食,则大鱼的数量将会冲冲冲冲冲冲冲冲。(较长时间)
 
 
 
 
 
 
 
 
 
小提示:完成下列填空,掌握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关系: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冲冲冲冲冲冲冲冲。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突然增多对其他物种影响
在食物链中间某一营养级突然增多,短时间内,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前一营养级的数目冲冲冲冲冲冲冲冲,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生物数目冲冲冲冲冲冲冲冲。若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该生物又将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冲冲冲冲冲冲冲冲营养级依次到冲冲冲冲冲冲冲冲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冲冲冲冲冲冲冲冲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冲冲冲冲冲冲冲冲。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可能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或降低,因为能量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当补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产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产种群的数量将冲冲冲冲冲冲冲冲;若导致产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产种群的数量将冲冲冲冲冲冲冲冲。
 
四:总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