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不懈的追梦人
尹建文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具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国梦”,最近,又勉励全国青少年学生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姿。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成功取决于叁个因素: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废话;香港“风云人物”、2013年福布斯全球华人首富、商业巨头李嘉诚认为,成功取决于六个要素:热爱生命、有理想、有思维、有能力、有担当、有原则。
借鉴以上两位成功人士的经验,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讲,要在学习生涯乃至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就要做个不懈的“追梦人”:
首先,“追梦人”需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顶芽的树苗,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目标就是一棵树的顶芽。民族的强盛和复兴需要有梦想,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同样需要有梦想。国外某大学有位教授对叁位建筑工人问了同一个问题:你现在做什么?这叁位工人做出了不同的回答。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墙;第一个回答:我在盖房子;第叁位回答:我在建造一栋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十年以后,这叁位建筑工人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说在砌墙的工人每天仍在忙忙碌碌地砌墙,他的生活状态没有得到改善,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有梦想;说在盖房子的工人只是成了一个包工头,因为他的目标很模糊;而第叁位工人则成了建筑行业优秀设计师,因为他头脑中一直有着各种高楼大厦的蓝图,这个蓝图就是梦想,就是目标。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每位同学现在就要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梦想,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思考几个人生重大问题,来确立自己的愿景目标、中景和近景目标:20年以后你在哪里、在做什么?10年以后你在哪里、在干什么?3年以后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为了达成以上这些目标,我每天每周要怎么做?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同学们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贴在自己每天能看到的地方,时时对照,不断提醒自己。从此,你将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你的生命将进入一种全新的状态,生活中将会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次,“追梦人”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是指方法和工具。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着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前提。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追求“叁维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要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具体做到:课前围绕学习目标主动预习新课;课堂针对重点难点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发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合作讨论;课后主动总结归纳课上学过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各门学科做错的习题进行分类整理,汇集成册。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再次,“追梦人”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贵有恒,功在不舍。孟子说:“有为者譬如掘井,掘金九仞而不及泉者,犹为弃井也。”青年毛泽东在读书时的座右铭是:“贵有恒何必叁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由此可见,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勤奋的态度,坚韧的毅力。最美好的梦想,离开了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行动,也只是空想。
第四,“追梦人”需要有师生的帮助和指导。《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同学之们的交流与讨论,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有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还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相互探讨,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高效率的课堂,需要“叁学”:同学独立思考,个人独学;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生生互学;展示学习成果,全班共学。在这样一种浓郁的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同学们的智慧、灵感和创造力的火花就会在课堂上充分迸发、涌流和绽放。
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提高学习成绩的公式是:成功=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行动+师生的帮助和指导。在学习中有机整合以上四个要素,你的学业水平一定能够提高,成功也必定属于每一位不懈的“追梦人”!
本文发表于《大江南北》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