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坏,学生不爱
——观摩常州市8所高中联校主题活动有感
武进区礼嘉中学 华秀红
2014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常州市8所高中联校主题活动。语文教学方面有,叁位语文教师分别就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展示了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叁位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深入细致地解读了文本,确立了教学方案。但最让学生喜欢的,应是王玉环老师的课。究其原因,就是她“坏”,“坏”就“坏”在以下几方面。
一、她“势利”,量人下菜碟。也许是占有地利,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知道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没有问题,于是因势利导,将教学重点确立在对小说主题和艺术构思的探究上。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得跳一跳才能摘得的桃子,而且是多人合作再能摘到的桃子。这极大调动了学生挑战自我的积极性,难怪学生从头至尾争先恐后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秀出自己的独到发现。
二、她“懒惰”。如果说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小马驹,老师就是那养马人。为了让马儿膘肥体壮,不少养马人将马儿圈在马厩里,自己找来最有营养的草料给他们吃,即喂养。但王老师不这样,她很“懒惰”。她将小马驹们带到了草地上,任由他们自己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吃,即放养。是马总会自己吃草,来到草地上,不愁吃不饱肚子。纵使有些马不太识草,但在其他马的影响下,也会渐渐学会识草,吃饱。这就是合作。有些学生不太会学习,但在其他同学的激发影响下,也会渐渐习得学习的方法。这就是合作学习。如对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何不渲染老贝尔曼画叶的场面,为何取名“最后的常春藤叶”,学生一开始也弄不明白。但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自己顺利探究出了答案。整个课堂教学几乎都是在探究中进行的。这探究既调动了学生挑战自我的积极性,又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让他们越探究越有劲,越有劲越探究。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在抢着发言,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长此以往,学生会进入更大更多更深的探究领域,真正主动积极地学习。马儿,还是放养的好。放养的马儿吃草更香,长得更壮!
叁、她善于“纵火”。对易于被学生忽略的教学内容,她故意表示误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点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之火。说她“会”纵火,是因为她点火的地方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如小说的主题、结尾、虚实安排等;点火的形式很巧妙,探究问题大巧若拙,明了且别致,如为探究结尾的巧妙,却从详略安排的角度提问。
四、她敢于“观火”甚至“火上浇油”。所谓敢于“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不急不躁。不怕控制不了课堂,不怕完不成任务。所谓“火上浇油”就是适时点拨,精当点评,让学生热情高涨,激烈讨论,使得真理越辩越明。
生活中有句俗语“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那么“坏男人”为什么能吸引女人?——因为“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偏偏爱智慧。“好男人”一本正经,循规蹈矩,让女人一眼望到底,不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难让女人得到斗智取胜的成就感,更难让女人崇拜:对“好男人”,女人主观上想爱他们都难。“坏男人”,不按常规出牌,很能考验女人的智力。若女人识破并战胜了“坏男人”,易产生成就感,愉悦感;女人被“坏男人”难住,易于对男人生出仰望甚至崇拜之心。“坏男人”常给女人新奇感,时常让女人处于期待、兴奋、满足之中,与“坏男人”在一起永远不厌倦:对“坏男人”,女人想不爱都不行。当然这里的“坏”,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智慧,而不属道德范畴。
这个道理移植到教学上,也一样,套用一下俗语就是“老师不坏,学生不爱”。“坏老师”,不走寻常路,让课堂波澜起伏,曲径通幽。既能让学生从课堂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也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对“坏老师”,学生想不爱都做不到。做个“好老师”相对容易,只要认真解读教材,理出各种知识点,喂养学生,把学生喂肥,喂得没胃口,甚至得厌食症。而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不应该单是积累知识点的过程,更应该是培养正常情感,习得学习、表达能力的过程。做个“坏老师”很难,既要有解读教材的能力,更要有解读学生,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何时能成为一个“坏老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坏老师”是一本书,成之不易,读之有味。对“坏老师”这本书,学生“读你千遍也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