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苍产蝉辫;在国外的研究中,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微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苍产蝉辫;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顿补惫颈诲&苍产蝉辫;笔别苍谤辞蝉别)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惭颈肠谤辞濒别肠迟耻谤别)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然而他们的研究定位在微课概念的设定、制作中,比较宏观。如何让微课与一线教师的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及对微课的评价等微观研究尚少。
基于以上内容,对微课研究尚多,主要为微课制作,对于何种微课适合学生,有助于构建学生的学习,对微课的评价研究不足,结合学科的应用研究较少。
我校实施数字化研究,电脑和智能手机普及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而我们课题结合初中数学教材和本校学生学情,研究可以制作怎样的微课,何种微课更适合孩子学习以及微课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运用等,研究更细化,对于一线教师更具有研究的意义,对于研究的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根据《教育部对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对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要求,全面提升我校初中数学初中部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课程活动的各种可以运用的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合理运用,以形成适合我校初中数学教学情况的微课导学模式。
我们期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我校初中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某种理论依据,为改革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为丰富学习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提供新范本。
(叁)本课题创新之处
1、因微而便——通过课题研究,让微课成为数学课堂师生共同的需求,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制作微课,学生快速的掌握课程传递的知识和解题技巧。微课只需要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解题技巧,单个课程内容少、时间短,教师可以更快速开发完毕,学习者可以更快速的完成学习,这种便利性给学习策略的应用带来了多元化措施。原来的很多采用传统面授方式的知识传授都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更便捷的学习。
2、微而不碎——系统性学习能够让学习效果更好。微课的“微”是针对单个课程而言,但从整体学习效果来看,微课也要在系统性设计下,形成一系列的微课课程包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如果所有微课都以单个个体存在,学习者在学习内容选择上的难度会增加,虽然大量的独立知识、信息会让学习者获得积累,但是大量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帮他快速解决问题,没有与自身需要结合起来的学习慢慢的反而会成为负担,浪费时间。我们在推出微课前,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性、结构化的设计,让微课学习内容既有整体性,又有个性,这样学习者的选择自由度增加,学习兴趣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
(四)&苍产蝉辫;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一般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导学: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而本课题的导学媒介为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制作的微课。
二、本课题的设计论证
(一)理论依据
1、翻转学习理念
翻转学习,是指原来在课堂中学习的显性知识,转换为在课外通过网络来学习数字教学资源,获取显性知识,而在课堂内让学习者共同完成知识的挖掘、内化等学习任务。本课题在后续的微课程教学实践应用研究中,我们将翻转学习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引入微课导学,课中案例剖析和分组讨论,课后总结与反思,使多个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助于保证翻转学习的连贯性,使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
2.“发现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下,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3.“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改变教育观念。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构建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化为背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构建一套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运用微课视频导学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导学模式的实施,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提升教师素养。通过研究形成初中数学导学模式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叁)研究内容
收集对于翻转课堂、微课程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运用微课导学的国内外动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通过学习研究掌握基本理论,了解成功经验,提高思想认识,理清改革思路,并形成自己的理解,确立自己的主张。
2、微课导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影响和改变的策略研究。
借助微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培养探索知识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最大程度的优化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发挥微课资源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上的实效性。
3、对初中数学学科微课的开发设计的策略研究。
从微内容(知识点和概念讲解、技能训练、过程演示、问题探究、微练习等)的选择、微教学设计、微课件资源积累、思维过程展示等层面进行探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微课设计的方式方法和规范要求。
4、对初中数学学科微课导学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的策略研究。
基于学校现状、学生实际水平,微课导学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优势,本课题将进行探索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运用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期刊、网络上查阅有关 “微课教学”理论的文献,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借鉴相关的实践经验,明确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
2、行动研究法:精选历史教材的各个子知识点,设计各具特色的“导学单”和“微课”,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并在教育实施中进行评价、调整和完善。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及走访这两种调查方法,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对影响课堂教学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调查,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为课题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文字资料。
4、经验总结法:在微课设计制作和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并不断总结经验,用阶段性研究的经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指导,使课题的研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用叁年时间(2016年1月——2018年12月)
1、准备阶段(2016.1-2016.3)
(1)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收集相关课题信息,多方论证后成立学校课题组,确定成员分工及具体研究内容,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
(2).学习翻转课堂、导学单、微课的相关概念,如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微课的设计研究、制作研究等,积累资料。
2、研究实施阶段 (2016.4-2018.9)
(1)积累制作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文本资料以及教学微课视频资料,如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初中数学微课ppt课件制作、初中数学微课视频制作。运用优选法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筛选,开始具体实施并思考存在的问题。
(2)开展课堂实践,组织老师听课、评课,分析评价其优劣得失,探讨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制作与使用的实效性。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教学所获得的质量分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教师评课意见分析。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8.10-2018.12)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设计心得体会、总结制作方式方法,总结初中数学微课设计制作成果。
(2)在大量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不断补充和改进预想的初中数学微课课堂教学模式,使之逐步成熟,并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撰写论文或相关报告。
(3)申请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叁、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形式
(一)理论认识性成果
1、形成实验教师优秀论文集。
2、完善完成课题所有资料,含申报书、立项文件、开题报告、中期评估报告、研究报告等。
(二)实践性成果
1、形成较完善的初中数学导学的微课资源库。
2、实验课教案、课件,微课导学课堂实录视频
四、本课题的可行性
1.师资保证: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学校数学教学的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科研研究、能力,并都长期奋斗在学校教育第一线上,并善于总结教学经验,课题组部分成员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硬件设施配备到位,并有相应的微机房、录播室,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3.制度保证:加强对课题实验的管理与指导,做到课题教研机构健全,课题研究人员职责分明,分工合作,相互促进。.抓好过程的管理,保证研究的规范化,及时进行小结,记录完备,资料完整。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参与,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2016.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