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理论学习)
时间
|
2016.10
|
地点
|
图书馆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9
|
实到人数
|
9
|
||
学习者
|
潘丽君
|
活动
形式
|
理论学习:《品咂诗味:诗词教学的重要指向》
|
||||||
活动目的
(范围、方法)
|
古诗词教学内容及方法模式
|
||||||||
活动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能紧扣文本的体式特点进行教学,往往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别的且不论,就以诗词教学来说,细观身边课堂,就存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自当许多,但不容回避的是,许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出诗词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的本质区别,他们往往忽视了诗词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能按照诗词内在结构和审美规律来开展教学。其实,诗词之所以成为诗词,就在于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诗味”。学者唐弢认为: “诗味就是诗的艺术特征,过去一般称为诗意或诗趣。[1] 也就是说,“诗味”指人们对诗词中表现出一定文学品位的旨趣、情致与意境等所获得的审美感受的综合及形象表达,它如同“味”一样可以咀嚼、品咂。笔者以为, “品咂诗味”应当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指向,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苍产蝉辫;感悟诗情,凸显诗味
诗词是情绪释放的产物,对此古人很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因此,诗词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味诗中蕴含着的“动情点”。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反复体味熟读中留下的雪泥鸿爪或惊鸿一瞥的印象,并请他们将这一印象大声地“说”出来,分享自己发现的动情点。
二、紧扣意象,领悟诗味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不以言说,而以“象”说,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一首诗艺术水准的高下,往往取决于意象的选择。优美巧妙的意象往往能散发出浓浓的诗味。从本质上说,“意象思维”是诗词创作及构思的核心思维。诗词构思的过程就是意象寻觅、熔铸、定形与深化的过程。诗人在创作构思时,必须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情感,化为有形可感的具体形象,并以此传递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并非用人所共知的抽象概念。
叁、深入识字,参透诗味
诗歌意象与文学形象一样,都是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而“识字”则是参透诗文的重要一关。鲁迅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虽然谈到文艺并非只有少数优秀者才能欣赏,但也强调读者必须要“识字”,即要具备大体的知识及基本的思想与情感;否则,就不能和文艺发生关系。
四、化诗为画,想象诗味
宋代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其神髓本是同根。画,不仅讲究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意境,尤其是国画,随意几抹就是深山藏古寺,其中的意境非笔画能画全的,也无须画全,只几笔,便意在其中。诗,亦如此。
|
||||||||
感
悟
|
古诗词的教学平时只是注重老师的讲解,也没有体系条理,本文笔者的四个方面,有条理,层层深入地构建了诗词教学的基本框架,特别是最后一个“化诗为画”的环节,给我的诗词教学启发很大。
|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理论学习)
时间
|
2016.11
|
地点
|
图书馆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9
|
实到人数
|
9
|
||
学习者
|
潘丽君
|
活动
形式
|
理论学习:黄厚江课堂实录《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活动目的
(范围、方法)
|
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模式
|
||||||||
活动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师:大家预习了吗?你们老师给你们说了预习要求了吗?
生:我们不知道。老师也没说预习要求。
师:大家能背了吗?我请叁位同学上来默写,每人六句。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可以六句,也可以从头默到尾。有没有不想默的,(有一位学生表示不愿意)那你就负责找黑板上同学有没有默错的地方。
师:在叁位学生默写完后,表扬第一位男生:能自己想到把题目、作者也写上。
师:逐一请叁位同学朗读自己默的部分,并指正了“薄”、“着”、“散”、“掣”等字的读音。
师:请刚才负责盯的同学也说说,黑板上的默写是否有错。
生:没什么大问题,小问题也没有。
师:第叁位女同学默的,有点小问题。指出她的标点都写成了小圆点。
师: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叁位同学的默写。看看叁位同学的默写,从书法角度看,哪个更好。
生:第叁副。
师:我也觉得是第叁幅,有行楷的味道。但如果上面有些留白,就更好了。
师:大家看看,这首诗歌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生:雪、送。
师:你能看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很快找到,并言之有理。
师: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副画大致是这样的:万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有个人的在风雪中越走越远,这个人的影子也越来越远,唯一留在眼前的是走过后留下的马蹄印。这个画面动静结合,很有意境。
师:问你个细节:这两句里,能看到人吗?
生:不能。随即又说:其实还是有人的。
师:比我高明,我不能再教你了。你坐下吧。是的,无中有人。画面中没人,但我们读者心里是知道有人的。
师:还有没有同学来说说由诗句想到的画面?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我看到:一阵风吹来,地上的草向一边倒。在八月的时候,就飘下了鹅毛大雪。
师:这个同学很不错。因为我们一般从这两句中看不出画面的。
师:大家觉得“一阵风吹来”,能不能这样说?
生:不行。风特别大,把草都吹折了。
师:对,这不是一阵风,是狂风。可能已经吹了很多天了。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我来说。营帐外面,漫天飞雪,有些雪花飘入营帐里面,即使穿了狐裘,还感到寒冷。
师:有两句特别难想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我来说,你们看我说的好不好?
师: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都是干裂的河谷。一朵朵的愁云在天上飘,让我心生愁绪。
生:不太好。百丈冰,没提到。怎么能说一朵朵的愁云在天上飘呢?万里凝,应该是白茫茫的一片。
师:对,他对。
师:这首诗总共十八句。有人说,保留两联四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师:大家的看法一致。的确,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余的诗句擦去。
|
||||||||
|
师:千树万树梨花开,能看到梨花吗?
不凄凉。那我来读,大家看凄凉不凄凉。
师:读。凄凉。尤其读到千树/万树/梨花/开。几乎是一字一顿。
师:大家觉得能不能读得这样凄凉?
生:不能。
师:要凄凉,但不能太凄凉。送别的诗歌,不一定凄凉。诗人生活在盛唐。当时的男儿自愿到边塞,建功立业。应该有豪迈的情怀在里面。大家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生:春风。
师:还有吗?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
师:对。冰天雪地,红旗飘不飘?
师:不飘。红旗。带来一抹激越,一抹豪迈。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豪迈激越。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以同学为主,我来配合。读出感伤中有豪迈。
师生读。效果可以。
生:不能,是雪花。
师: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雪花呢?
生:是六角形的。
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是:是梨花一样的雪花。
师:地上全是雪,树上全是雪。一堆堆,可能是最合理的。
师: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如果转化成画,写画成长方形框,还是竖窄条框?大家觉得可以画上哪些内容?
生:竖窄条框。画上将军、山、营帐、惨淡的云、漫天的雪。
师:我也觉得竖窄条框的好。可以画上凸现边塞特点的事物。如:辕门,小旗。师自然地在黑板上描上大致轮廓。
师: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分别作画。并取名,该怎么取?
生:前面两句,“白雪歌”。后面两句:“送武判官归京”。
师:那其他的十四句不写,好不好?
生:太突兀,不连贯。
生:内容太单薄。
师:换个角度问,其他诗句有什么作用?
生:写其他诗句,可以体现边塞的特点。
师:同意。大家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找到边塞的特点。
生:胡天、都护、瀚海、胡琴、琵琶、羌笛。
师:换钢琴行吗?换笛子行吗?
生:不行。体现不出边塞的特点。
师:最后,我们再来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情感。谁来?
生:读。较平淡。
师:大家觉得她读出感情了吗?
生:没有,应该读出凄凉。
师:那你来试下。
生:读。似乎不凄凉。
师:你分析得凄凉,但读得师:全班同学,跟着这位同学一起读一遍。
结束。
|
||||||||
感悟
|
大师的课只可以仰望,我以为是黄厚江先生在践行他的一句话:以语文活动为主体。在想像画面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黄厚江先生曾经说过古诗欣赏教学的关键有二:一是读,二是想象。读是为了更好地想象,想象是为了更好地读。这也和他教文言文的方法一脉相承。语言为核心,莫过是语言的鉴赏。黄厚江先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处大为着力。“梨花”一词,讲得透彻。一堂课,先默后读,拉拉扯扯。不变的是:语文的元素。不变的是:听说读写。不变的是:师生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