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理论学习)
时间
|
2016.10
|
地点
|
图书馆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9
|
实到人数
|
9
|
||
学习者
|
陈岚
|
活动
形式
|
理论学习
|
||||||
活动目的
(范围、方法)
|
研究诗歌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
||||||||
活动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魏老师在教授《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蹶鱼肥”时。采用了“1.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鸳、桃花、流水、蹶鱼的轮廓。2.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3.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欢快跳跃的蹶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的方式。
诗歌的内容把握离不开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而这两个名词对初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因此笔者分四步走,1、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特别是对于内涵丰富的主题、深刻的古诗歌,加强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当然方式需要多样化,以消除学生的倦怠感。2、寻找景物即意象,如执教《沁园春·雪》时,“雪既是这首词的题目,词中必定对雪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你看到了哪些景?”学生很容易入手:“冰,雪,长城,大河,山,原……”3、描绘景物,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富有蕴藉的,因此引导学生咀嚼诗歌语言会让他们更好的把握理解诗歌。“那么群山和高原在漫天大雪中怎样啊?”学生迅速找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并顺而描绘“山在舞,像银色的蛇在飞舞,高原在奔驰,像白色的大象在奔驰。”4、描绘整个画面即意境。当把这些意象一一找出,并赋予其色彩和动感后,再要求学生将整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个时候学生就能把零碎的画面组合起来,整首词上阕那种漫天飞雪的壮丽和词人宽广豪迈的情感便能深入理解。
|
||||||||
感
悟
|
教学方法的学习是课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理解方式对于理解能力不够的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适用的。也是学生自己阅读诗歌时可以采用的一种理解途径。本次活动中大家能各抒己见,能理论联系实际,效果良好。
|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理论学习)
时间
|
2016.11
|
地点
|
图书馆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9
|
实到人数
|
9
|
||
学习者
|
陈岚
|
活动
形式
|
理论学习
|
||||||
活动目的
(范围、方法)
|
探讨古典诗词教学的方法
|
||||||||
活动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一、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二、关键词句推敲法:&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三、写作手法分析法 :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睢》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做到除上述之三法外,更有其他许多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
||||||||
感
悟
|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如果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