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理论学习)
时间
|
10.21
|
地点
|
图书馆阅览室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9人
|
实到人数
|
9人
|
||
学习者
|
徐静
|
活动
形式
|
学术沙龙
|
||||||
活动目的
(范围、方法)
|
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提出诗歌教学的策略:知人论世是前提,品味语言是核心;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重、难点,吟咏诵读是基本途径。
|
||||||||
活动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循其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1.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的前提
2.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1)“诗眼”、“警策”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2)用典
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词性活用
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语活用。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
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5)修辞手法
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比喻,如“飞流直下叁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如李白说愁,愁到“白发叁千丈”;对偶最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外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很多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
||||||||
感
悟
|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诗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
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理论学习)
时间
|
11.18
|
地点
|
图书馆阅览室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9人
|
实到人数
|
9人
|
||
学习者
|
徐静
|
活动
形式
|
学术沙龙
|
||||||
活动目的
(范围、方法)
|
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
||||||||
活动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
一、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
2.凝练性
3.形象性
4.音韵性
二、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叁、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
||||||||
感
悟
|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