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式政治课堂,升华政治人文素养
武进区礼嘉中学 丁晓春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操,建立坚定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却存在着教学形式僵化,授课内容枯燥乏味,讲解的内容仅涉及理论层面等问题,使学生缺乏实际锻炼,解决不了在生活遇到的问题,更无法辨别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使得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政治;开放式教学;人文素质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教条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包含有丰富内容,具有以课堂为中心向外界所有事物“辐射”的全面性;强调以学生为根本,注重新颖的创新性;结合社会热点的时代性和教学方式多样的灵活性。让开放式教学进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将老师指导性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独自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用人教版教材展开论述。
一、弘扬个性,开放教学氛围
当代的学生都喜欢自由,独一无二,因此开放式教学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立足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客观对待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轻松欢快的氛围,让他们可以自由发挥,表现自己,彰显他们青春活力与个性。
(一)畅所欲言,积极思维
语言是学生表达自己个性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达到摆脱束缚,人人参与,发散思维的目的,但同时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难免会因兴奋而欠缺思考,回答出错误的答案,此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不要粗鲁批评并加以劝勉,用和善的方式启发引导,使学生既活跃了思想,开放了思路,又在“温和细雨”中改正错误。
例如讲到必修一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怎样看待金钱”这一问题,让学生讲一讲“金钱是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这是一道无所谓对错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谈论和发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了解到那些学生的观念是正确的,那些学生是有些偏激的,需要指证的;还可促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灵活、积极向上。
学生畅所欲言的其他人传递自己的观点并得到赞同和认可,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在心里上喜欢这种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反复训练学生,让他们逐渐形成开放积极的思想,通过学生的发言也能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角色互换,教学相长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严苛的教育管理使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使师生关系相处得不融洽。在开放式教学中将老师定位于引导者,作学生的益友和聆听者。老师可与学生互换角色,在亲密地交流过程中可增加教学体会,增加教学经验;也会知道学生的需求,再通过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进步,从而实现“双赢”。
例如讲到必修叁“我们的中华文化”章节,这个章节内容比较开放,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当“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们之间再相互提问一些例如“自己亲身体会过的文化”,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让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了然于心。
从例子看到,师生角色互换是一种拉近师生关系很好的手段,学生可在这样一种轻松的环氛围中汲取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乐于交流,促进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理解、启发,令双方都有长足的进步。
(叁)深度探究,引导创新
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很多是思想理论方面,需要经过深度细致地探究才能理解并把握其中内涵,慢慢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意识,形成自己的处理问题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奇思妙想”,打开枷锁,使他们的思维不受束缚,逐渐建立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解必修一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时,让学生探究“是什么让中国在国际经济不稳的情况下,稳步提升综合国力”的,学生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中国的发展是正是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便利,吸引外国资源,推动中国自主创新,优化各种产业结构,提升综合国力。学生最后得到的结论会是“创新是动力”,认识到是“创新”是变得优秀的动力,发展的源泉。
由例子可知,深入探究需要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适时地提醒,会让他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反思与变通,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探索课堂内容提供“沃土”与“方向”,促进其思维新颖性,开放性,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创新教法,开放教学形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避免让学生感到精神疲劳,使学生在不同的方式下有不一样的认识,况且学生的个性不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对应的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具有灵活多变,形式新颖的特点,可根据不同的课堂需要而随之变化。在开放式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地关注、容纳和倾听,都能在老师精心呵护之下茁壮成长。
(一)融入网络,拓宽视野
网络作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主要媒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网络融入课堂是大势所趋,单单用利弊来衡量它是否可以引入课堂已经是“过去式”,随着网络监管体制逐步建立和学校对于网络运用方面的制度逐渐完善,网络慢慢成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工具之一。
例如在讲解必修二中有关“社会主义”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理解不了,老师又讲解不清,造成他们对课本知识不明白,此时老师可在网上找一些有关的纪录片,像《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往往包含着许多的人生哲理和真实事实,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加深对我国政治制度的理解,增强对我国政治理念,政治道路,政治制度的自信,给学生展现一个逐步富强民主的伟大国度,让给感到自豪和骄傲!
由此可见,通过在课堂中网络的应用,老师可更全面立体地指导和讲解问题,还能烘托气氛,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扩大认知范围,补充教师讲解不足,使教学节奏更加紧密,让学生学到许多在课本上见不到的内容。
(二)剧本表演,激活体验
思想政治课的许多内容是抽象的,许多概念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师要描述很长时间才能使学生理解,部分学生会感觉“云里雾里”或因重复描述失去兴趣,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表演是最直接展现教材内容的方式,把教材中抽象的概念立体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事件的原委,这种效果比教师口述往往好很多。
例如对于选修叁“美国叁权分立制”的描述就可以表演的方式模拟出来,将学生分成叁个团体,分别代表行政、司法、立法叁大政府机构,围绕“是否放宽移民制度”这类有争议问题,让他们站在各自代表的团体的角度展开表演与辩论,通过亲身经历与生动的表演,让学生了解各个政府机构的职能和叁者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达到清晰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教学目的。
可以看到表演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再设计,为学生设置情景,让他们形象的表演,亲身体验到课堂的教学内容真谛,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叁)组织实践,学以致用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说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不实践什么事也做不成。教学也是一样,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他们永远也不会真正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会纸上谈兵。教学空间开放化是以实践巩固真知,拓宽学生的见识,弥补课堂中学生缺乏经验的不足。
例如在讲解必修一中“科学发展”时,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的附近实地进行考察,从身边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入手,让学生亲自记录和总结看到的现象,这些远远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可教的。实践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的不和谐,刺激他们对这些不文明,不科学发展经济现象的排斥,建立正确的观念,养成高尚的品德素质。在实践过程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独立,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把握问题本质,感知潜在因素,顺利拟定解决方案。
思想政治课本身是一门社会学科,其本身就反映着社会现实,是对社会现实概括和总结。学习这门课最终的目的是为解决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学习到的知识加以应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教学新局面
叁、学生本位,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己“地盘”之中就可以自由发挥,从而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合作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此时的作用是提供优质学习材料,引领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且将课堂内外的知识融合,达到综合性培养学生,使之能力得到全面性的提高。
(一)鼓励质疑,多元思辨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大量的概念是理解性的,鼓励质疑是解决学生思维矛盾的重要途径,他们需要提出疑问并得到正确的解答,才不会使自己迷茫。在最新的教学目标中也提出了让学生更具有发现,质疑和探究的能力,让他们敢于对传统事物提出质疑,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让他们的思想不受束缚,不落窠臼。
例如必修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中,学生会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提出质疑,认为“思考”是不是也是认识的基础呢?因为他们学过“学而不思则罔”,实践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这是否算是真正的认识呢?此时就需要老师来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导他们明白,他们走入了唯心主义的歧途,过分夸大了“思考”,仅通过所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断,并片断夸大到脱离了物质,认为靠主观的思考就可以得到“认识”,从而歪曲了客观世界本身的存在。那么学生又问:是《论语》中错了吗?当然没有!只不过是学生将“思考”扩大到了整个“认识”,变成神化了的绝对,忽视了《论语》从已知经验中“学习”再进行“思考”这个先决条件。
很明显学生在这个质疑过程中进行了“唯心”与“唯物”之间的思辨,既加深了理解,又在在研究中学会辨析观察,不被教条所束缚,他们会慢慢变得不满足已有的规则并进行创新和改变,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敏捷并形成用批判眼光看待事物。
(二)学科整合,融会贯通
教师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给他们应用的方法。开放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点”到“面”,逐步整合所学内容,将所有的内容都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框架,从而达到从特殊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也可以由一般规律解决特殊现象的水准。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将所学过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进行处理。例如:
“叁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监管食品安全,规范食品安全条例,严肃有关人员处理,党中央的行动体现了那些道理,怎样加强公司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一道开放题,涉及了整本政治生活的内容,需要学生把握住,党最根本的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当它出现腐败,不能维护人民生命财产,不能更好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不合格的。还有应定期给公司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这些方面来多方位,全方面的来解读题目。
通过分析像上例这样的题目,可以将学生所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巩固已有的,发现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使他们可以很好的处理所遇见的问题,最终综合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叁)内外结合,丰富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随着社发展而改变的,也就是说明,这门课是反映社会时事的。在教师引领学生学习需要引入时政教育,让他们立足当下,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把基本知识原理融入时政题材,围绕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解答问题。
例如最近几年每一个人都在谈论的“反腐”问题,“党的建设”问题,都可以用必修二中所学的“政治生活”内容所结合,用所学知识解读当今的时政,了解当今的时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不脱离社会,能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还能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客观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让学生可了解社会上许多事件并看清其背后所显现出来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有自己独立,正确的视角来思考,进而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开放式教学的模式,把开放式教学真正贯彻到政治教学中去,既是为了更好地践行自己作为教师的义务,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的政治素质,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全面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婧,尹雪璐,张永敏.思想政治课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思考摆闯闭.学周刊,2014(04).
[2]汤志伟.高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初探摆闯闭.中等职业教育,2004(10).
[3]张乌兰.浅谈“开放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摆闯闭.读写算,2015(21).
发表于《新课堂》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