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逊网上书店买到怀特海的这本书《教育的目的》。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着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所有的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怀特海认为,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老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他批评了“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件工具,你必须先把它磨锋利了,才能去使用它”的观点。他说“这是被引入教育这个领域中最致命、最离谱、最危险的观点”。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
怀特海指出: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
他主张: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谈到专业教育方面的问题和普通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时,怀特海认为,普通文化修养旨在鼓励心智活动,而专业课程则是利用这种活动。不必过多地强调两者的对立。在普通文化修养过程中,学生会对某些内容产生特殊的兴趣;而在专业化学习中,课程之间的外在联系也会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谈到培养学生精神品质中最难得的一点——对风格的鉴赏时,他说,这就是教育的功用。风格按其定义,就是最终获取有教养的心智,风格是最有用的东西,它无所不在。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第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叁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受到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
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
怀特海说,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完全解决。
怀特海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怀特海是数学家,他还讲了数学课程。有兴趣的老师和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相信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