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栏目导航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省级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心得体会>>正文内容
区评优课后随想
发布日期:2017-12-14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王小春

 

区评优课后随想
   王小春&苍产蝉辫;
今天去参加了区评优课的第一次比赛,由于不限人数和年龄,参加的人也相对较多。本人抽到的签排的较前,因为比完的教师允许在后面旁听,本人也在后面听了不少同仁的微型课。
听课的总体感觉上有一点,我们总体上还是停留在教教材的层次上,对细节知识处理的更多。在方法、技能的框架指导都还有多多少少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不匹配,教学时间安排上的不尽合理也有出现。当是考虑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造成怎么的学习干扰和影响。
本人微型课选择的主题是骋笔厂,是地理信息技术—3厂技术中的一部分,在参加比赛中有一位对信息技术有专长的研究。征得这位教师的同意,在其上课时就在后面听课。陈老师对信息技术的研究非常深入,浅入易懂地阐述了骋滨厂技术中“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叁个环节。地理信息技术重在应用,陈老师又以具体的实例展示了骋滨厂系统在地理教学和现实中应用价值,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有了生存的沃土。教材的阐述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而这又依赖于平时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需要教师在工作内外不断地查阅各种资料和学习。教师的内在愿望是推动课改的最大源动力。
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素质。只有使教师的教育充满智慧,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新课程改革才会得以顺利进行。教师的教育智慧来自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与运用,来自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文化底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土壤,而文化底蕴欠缺是当今教师素质中的普遍问题。文化素养又不是可以通过短期强化训练或突击学习得来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应保证教师有一些闲暇时间,静下心来多读一些书,广泛涉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经典华文。就像陈国祥老师对骋滨厂的理解也是建立他长期对骋滨厂技术长期研究的基础上。
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与外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比较少的,这很容易造成教师工作中闭门造车的情况,长时间的孤独工作容易使教师的思维固定和僵化,形成习惯性的思维,不能够及时应对教育教学情况的变化发展,对课改也会产生阻碍的力量。为了回应新课改的挑战、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教学专业上不断成长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得以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获得持续发展。教师有了发展,才能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固定化的思维和想法受到新的外来刺激时,会产生新的想法,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思维和方法是否存在不妥,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故而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让教师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教学问题或内容,取长补短,更好处理教材,提升教学质量。
在听课过程,发现有不少教师配备了录音笔,一般上课一边录音,留待赛后进行回顾、分析不足。教师都有着自我进取的内在需求,不愿甘于人后。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承受者,也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支持程度决定着改革进程的快慢,而教师对改革是否支持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从改革得到的益处,比如教师自身的提高,教师对工作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教师都深知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愿望与要求不仅来源于外界更来源于教师本身,教师有自我提升的需求。
在相互交流中,参赛的教师都认为区级的交流活动太少,难得进行一次,对自己的确有较大的帮助。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广大教师对校际、区际交流或有针对性培养的一种渴望。本次比赛主题是区域地理方面,与其他教师交流过后均认为自己对区域方面的分析、认识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转变观念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谈论的问题,而且总是把它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转变观念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以说它与课程改革相始终。观念的转变决定着课改的成败、课室转型的成否。听课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但不管如何,总体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受限于教材和高考指导棒的影响,恐怕这个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一直存在。在课堂上,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观念的转变。
我们的教学是教师给出参考答案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很多参赛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引领教学过程,展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便是问题设置不当,指向不明的情况也有不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些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上均是赛后的一些随想,不成体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