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变化
授课人:毛丽菊 授课时间:2016.12.9
【教学目标】:
1、了解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过程】:
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由学生归纳总结)
分类
|
能量来源
|
表现形式
|
对地表的影响
|
相互关系
|
内力
作用
|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
使地表高低不平
|
以内力作用为主
|
外力
作用
|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
使地表趋于平坦
|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者地表岩层水平位移,形成 断裂带。例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小兴安岭,东非大裂谷。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发生运动,即上升或下降
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凹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形成断块山、盆地、海洋洋底、陆地。
(二) 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内部结构示意图:
用幻灯片展示以上两种山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有代表性的地形图示,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1、真图展示褶皱山中的褶皱,如何判断褶曲中的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呢?(重点分析)
一看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二看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地形倒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展示断层构造图片,对比分析断层中的地堑和地垒。
3、地质构造与油、气、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
一边讲解,一边用幻灯片展示。
思考:①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不能,因为地质构造不稳定。)
②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能,因为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易发育形成沟谷、河流、瀑布。)
③修建地下隧道宜选择背斜构造还是向斜构造?(选择背斜构造,因为背斜构造的岩层呈拱形,结构稳定,能保证工程安全,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④背斜、向斜构造与地下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关系如何?(背斜储存油气,向斜储存地下水)
典例1:读图,回答
(1)A、叠、颁、顿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
属于地垒的是 ,属于地堑的是 。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苍产蝉辫;,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
(3)找油气应在图中 处;找地下水应在 处。
(4)若图中剖面为南北向,现要在C、D两处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考虑,择 D 处比较好,原因是:顿处是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安全,不易倒塌,且有利于排水,便于施工&苍产蝉辫;。
叁、主要外力作用与其形成的地貌
观察多媒体展示图片,清学生说出形成图片中地貌的外力作用,并且归纳总结完成以下表格。
外力作用
|
侵蚀地貌
|
堆积地貌
|
主要分布地区
|
流水作用
|
瀑布、峡谷、溶洞、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等
|
|
湿润、半湿润区
|
风力作用
|
|
|
干旱、半干旱区
|
波浪作用
|
海蚀崖等
|
|
滨海地带
|
冰川作用
|
|
冰碛平原等
|
高寒区
|
典例2:读右图,比较图中河流补,产,肠叁处的位置与叁幅断面图,回答1词2题。
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肠,②—产,③—补 D.①—肠,②—补,③—产
2.与河流位置补,产,肠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沉积&苍产蝉辫;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苍产蝉辫; D.搬运,沉积,侵蚀
【课堂积累】
【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