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
---非谓语动词公开课反思
尹惠英 2017.10.25
2017年10月19日我开设了校级语法公开课: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和分词作定语、补语和状语。反思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现分析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
非谓语动词是高中语法的重点和难点,其中非谓语动词做定语、补语和状语是考查热点,所以这节课就立足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定语、补语和状语时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解题策略和运用所学语法规则来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以下5个。1. 不定式和分词的本质属性 2. 不定式和现在分词的时态和语态 3. 主语一致原则(分词作状语时) 4. 独立主格结构 5. 一些固定的非谓语结构 。其中,1、2、5叁个重点都是识记类的,所以安排在学案的【课前学习】环节,鼓励学生借助学案进行自学并设计相关练习。老师在课前研究作业中暴露的一些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和集体交流,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为了体现语法教学的情境化,我以下周要举行的运动会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大多数相关语句都用了非谓语形式,作为一个热身活动。最后,以写一篇对于运动会的短文作为巩固,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运用非谓语动词。
二、教学亮点
1. 充分利用学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前,我精心选题,科学设计和编制学案。同时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学案并完成【课前学习】部分的练习并批阅和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和集体交流,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2.&苍产蝉辫;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前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一起回顾非谓语动词的基本性质和形式,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对部分题目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采用归纳法让学生在分析和对比中发现归律,得出结论,掌握解题策略。整堂课由学生主讲,我则进行必要的归纳和补充,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孙志冲、张晓文、余君乐、姚冰等同学表现出色,学习效果很好。
4. 创设情境,优化语法教学。本堂课将语法教学融入情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体现了语法教学的实用性。课后批阅学生的作文时,一些同学积极尝试运用非谓语来表达对运动会的期盼之情和描写精彩场景。刘存松、宋小丹、袁玉玲等同学的文章表达流畅,内容丰富。他们自己也反映很有收获。
5.夯实基础,反馈练习形式多样。为了全方位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本次反馈练习除了选择题,我还编制了适当形式填空、短文改错、句子翻译等题型。特别是短文改错和句子翻译,以课本素材为基础,原句或稍加改编,既让学生熟悉了教材,又让他们领悟到高考出题的导向: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叁、不足之处
1. 对时间的调控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因这堂课由学生主讲,所以衔接和节奏上有点慢,导致练习讲评的时间不够充裕。所以,以后还要提高自身对时间的调控能力和多多锻炼学生的讲课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不充分。这堂课我只是用了实物投影。今后要多探索白板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真正发挥他们在增大教学容量和增强直观性方面的辅助作用。
总之,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和学生反映都还不错。但正如以上分析,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学有所获,就要加强研究语法教学的情境性和语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