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的国度,在我国亿万人民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从《诗经》到《楚 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直至元曲,名家辈出,璀璨夺目。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而当今二十—世纪的孩子们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的冲击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孩子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词却知之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研究之情却谈不上。长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传承文明,让中华古诗文绽放她的魅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所以我们课题组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推进古诗教学,一年来做了很多事情。
一、重视日常教学
古诗文绝大多数由文言文向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方向转变,但不能否定,由于时代和学生年龄 的局限,有些古诗文对学生来说,仍是词句晦涩,语法繁杂,哲理深远,即使记住了每句诗的意 思,也是牵强附会,这使得许多学生对古诗词“望而生畏”,加大了古诗文教学的难度。而我们古诗文教学的课堂现状并不乐观,一些教师在讲授古诗时,仍然改不了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弊病,致使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烦,这种现状学生、家长、社会不满意,就连语文老师自己也感觉别扭。我认为中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可通过这些途径“创设情境”,以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A、讲(把诗意变成故事讲出来);B、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词,自创小诗词,写读后感);C、演(排课本剧把诗意表演出来);D、画(给诗配画,给画填 诗);E、唱(自选曲子,吟唱古诗词)
二、强化诵读工程
纵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中学阶段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就有六十多篇。要让学生一味背诵 枯燥且容易忘记,我们不妨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首先,在班上成立古诗词兴趣小组,由他们负责每周向学生推荐一首到两首诗词,写在教室前面醒目的地方,组织大家利用课前课后背诵, 日积月累,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会积累大量古诗词;其次,利用板报、专栏、标语向同学推荐 些经典诗包,利用班会时间举办塞诗会、古诗接龙、对诗句等活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另外, 教师可以在课余和学生一起从某方面研究:A、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创作常识、平仄规律,绝句、律诗的特点),叠、研究某一位诗人(如他的生平、写作风格、社会背景、趣事等),C、研究某一类作品 (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等)以此把古诗词诵读工程引向深入,推进校本课程的编写。
叁、开展演绎活动
好多古诗词都有曲谱,如果我们将“读”、“唱 “舞”融汇在一起,采用多种形式(齐 诵、分角色朗诵、唱伴诵、舞伴诵等)进行演绎,不但具有视听效果,还会将诗词的意境及思想感 情挖掘再现,使学生铭记不忘,获益无穷。如《生查子元夕》中欧阳修所抒发的“物是人非,泪湿 春衫”之忧;《虞美人》中李煜作为昔日皇帝,今日阶下囚的惆怅断肠之愁;《钗头凤》里堂堂 儿陆游的一腔悔怨,其前妻唐琬的咽泪装欢;《短歌行》中曹操横槊赋诗,纳贤平天下的雄心壮 志;《水调歌头》中苏轼对人之悲欢离合,月之阴晴圆缺的感慨;《满江红》中岳飞预洗前耻,收 复河山的必胜信念…这一个个动人的场景若被孩子演绎了出来,就等于刻入他们的骨子,永生难忘。
每学期我们至少组织一次大型的七、八年级的语文活动,有知识竞赛、有古诗朗诵、有古诗词创作比赛等;还组织学生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的精彩视频。有效地组织各种活动,既推荐书香校园建设,又创设古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兴趣,促进教师和学生一道 “诗情画意”般地成长。
2017年度里,我们有3篇和课题有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有3个学生在区古诗词比赛里获奖:丁子怡获区一等奖、吴琴获区二等奖、杨芳获区叁等奖。总觉得师生的参与率有待进一部提高。由于古诗词内容多范围广,这跟我们有限的教学时间形成矛盾,今后我们要探索化解矛盾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推荐组诗阅读教学,期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古诗词融进学生的生活。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