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 陆巧娣 2018.3.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3、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 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但只要我们潜心其中,一定能觅得学习文言文的津梁。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约 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今存叁十叁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叁、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理解重要字词句式等。
A.重要实词
百川灌河:百川:众多。灌:注入。&苍产蝉辫;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涘:水边 旋:掉转,本文指改变。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很多的道理。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B. 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C.通假字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D.词类活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小看,认为----少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轻视,以-----为轻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E.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是“莫若己”。属 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F.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 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四、再读课文,分析文本(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1.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2.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五、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六、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有所发展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而后才近乎勇
7、做事有比较才有鉴别
七、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八、板书 :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