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策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马继宗 213176
摘要:课程资源是教学叁大基本要素之一,“教”和“学”的最终效果都取决于课程资源。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再次成为学者和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本文将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主体及目标,就课堂教学操作层面谈谈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程资源 整体开发 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统筹各方力量,创设课程实施条件和环境,开发课程实施所需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学校要系统规划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使用,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课程资源的系统规划、整体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但从现实来看,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整合优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仍在较大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既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更不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因针对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探索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整体开发与有效利用。
一、基于课程标准,整合教材资源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材通过单元、课、框、目,突出生活主题、基本观点,通过教材内容阐述的详略,暗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但从课程资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本身结构单一,跟不上时代步伐、落后于社会科技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整合优化教材资源,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华丽转身。
例如,《经济生活》在阐述“影响消费的因素”时,第叁课第一框明确了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第二框又讲到居民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第四课第一框又谈到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这样的编排,人为地把一个完整的内容分割成若干部分,既不利于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又不利于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用“影响消费的因素”作话题,优化整合第叁、四、五课相关内容,从客观因素(生产、物价水平、产物质量等)和主观因素(消费心理)两方面建构知识体系。这样的处理,使知识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更为清晰,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教材资源的二次处理,不仅仅是优化整合,还可以删减、扩展、更新等。当然,对教材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与规律,也要如实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成就。
二、回归学生生活,联系现实资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学科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审视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只有与社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相结合,教材知识的学习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为了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提供与学生生活相贴近、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丰富的生活资源,构建生活课堂,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笔者曾听过一节《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的新授常态课。上课伊始,教师提供了一则背景材料:城管执法人员掀翻了小摊贩的车。虽然背景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事件却是学生熟悉且容易引起他们共鸣的。因此,图文材料一经展示,学生便开始议论起来,跃跃欲试,课堂也变得更加活跃。随后,教师连续抛出叁组场景。但是,教师仅仅提供情境材料,并未设问,更没有做任何分析,而是把设问权、提问权和解答权全部交给学生。学生通过“个人独学-小组互学-班级共学”的方式,围绕“谁监督监督谁”“监督的方式”“行使监督权的基本要求”“监督的意义”,对材料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解读,实现了教学目标。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化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真正建立“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
叁、兼顾校园内外,实现多元开发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开发主体而言,应该涵盖校内主体(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等)和校外主体(如校友、家长、公司家、律师、政府工作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但在现实的课程建设中,教师似乎只关注校内主体,忽视了校友、家长等校外主体的参与,以至于错失家长、公司和社区等丰富的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课程资源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也可与其他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开发,鼓励共建共享。为此,需要着力唤醒家长的主体自觉,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人士以助教、校外辅导员、活动指导者、信息提供者等多种角色介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立体多元开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平时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尤其是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关注度不高,了解不多,容易将村(居)委会误认为是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因此,在教学“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我特意邀请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校友李主任来校为学生介绍民主管理的有关内容。李主任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新时代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故事,并耐心翔实地解答了学生的提问。
校友、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阅历和专业素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支持者和帮助者,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叁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进步、推动素质教育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着眼学生发展,指向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指出,课程培养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可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是课程标准赋予政治学科的历史使命,也是政治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更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行进路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将此作为起点和归宿。
例如,前文提到的“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一课,学生在前半节课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知识的学习,相应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容易留下一个思维误区:小贩永远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有天然正确性”,而城管作为执法者却不守法,应该继续被全民漠视。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的讨论后,教师呈现了一组体现城管正能量的照片,如深夜铲雪、整治渣土车、集体献血等。看着这组照片,想着城管温情的一面,已有学生开始议论:城管这样执法,确实不合理也不合法,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小贩一点过错都没有吗?这时,教师再抛出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
《人民日报》曾刊文:有人说,评选最费力不讨好的十大职业,城管肯定算一个。如果说,曾经是“管,小摊小贩不满;不管,市民群众不满”,那么现在已经成了:“管,小摊小贩和围观群众都不满。”……当城管遭遇“说什么,都不信;怎么干,都不行”的尴尬时,有人建议:既然备受指责、不受待见,不如将城管取消了事。
请你想象:假如没有城管……
提供一个开放性话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事件中,模拟角色,换位思考,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理性思考当事人的是与非,能让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思考更加趋于全面和科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更能让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合理合法行使权利。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从可开发范围看,它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从开发主体看,它涵盖校内主体和校外主体;从开发目标看,它囊括叁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紧紧围绕“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唤醒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主体自觉,整体发力,那么,校园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必将得以建构,其整体效应和优势也必将凸显,思想政治课堂必将更加富有活力,核心素养目标也必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整体性教学策略研究”(2017闯碍12-尝078)的研究成果之一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摆惭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摆惭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秦春华.基于过程与方法的整体性教学实践和思考摆闯闭.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
(本文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第10期上旬?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