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过程与措施
研究过程:本课题于2015年11月着手建立研究组织、进行课题目标和内容的学习、相关理论文献的学习等课题研究前期工作。2016年5月申报为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自立项以来,我们按计划扎实推进课题各项研究与实践。
1.理清研究思路、加强组织建设。2016年9月23日,本课题进行了开题仪式,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于新华、徐海洋、李珊珊等亲临仪式,并就课题方案设计、研究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开题仪式后,课题组及时召开会议,认真梳理专家们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理清了研究思路,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研究。
2.学习文献资料,提高理性认识。我们在广泛收集和精心选择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主题学习研讨活动,主要学习了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等艺术课程实施纲领性文本,徐耕耘《以创新为核心的高中跨学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周性茂《智力美跨学科美术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等国内艺术课程实施探索性的理论文章,确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创美能力的培养的基本内涵、价值和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从而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对学校艺术课程开发、实施形式和评价机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3.分析存在问题,制定阶段流程。目前,我们已经对学校的艺术课程整体状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着重找出问题的所在,其目的一是掌握学校课程建设的真实现状,二是明确问题,对症下药,叁是力图通过培养学生创美能力的研究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学校艺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4.重视交流研讨,打造立体平台。一方面,我们在校内积极开展课题专题研讨及课题研究课观摩活动。通过校内研讨,着重交流分析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们积极申办区级教学观摩研讨活动。2016年12月13日、2017年11月29日,课题组成员陈擎、周水易、戈玉燕、蒋敏芬开设课题研究课,得到区教研员李珊珊和原市教研员方建新的高度评价。通过研讨活动,既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又获得了专家及同行的改进意见,有利于我们及时修正研究方案与实施策略,不断提升课程建设的能力。
二、研究重点与主要成果
立项以来,本课题根据预设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着重对学生创美能力内涵及要素、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陈擎老师的论文《艺教协统 规范发展》于2017年6月获区一等奖、周水易老师的论文《中学音乐欣赏策略》于2017年3月发表于《新课程》、陆惠芳老师的论文《浅谈初中美术课堂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于2017年4月发表于《中学课程辅导》、陆惠芳老师的论文《加强过程性教学 催绽艺术之花》于2016年7月发表于《新课程导学》、戈玉燕老师的论文《基于培养学生创美能力 积极开设音乐校本课程》于2017年8月发表于《北方音乐》。
1.对于创美能力含义、要素和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
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即“创美能力”。创造美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活动;鉴赏美是认识美的所在的意识活动。
创造美是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依据一定的审美鉴赏力、通过对艺术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驾驭,建立美的形式的创造性劳动;
鉴赏美是依据在以往审美活动建立起来的审美意识,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认识性活动。
从创造美、鉴赏美活动的主要存在特征来看,创造美主要存在于艺术的表现、创作活动中,鉴赏美主要存在于艺术的感知、欣赏活动中。简而言之,创造美是创造行为,鉴赏美是心理体验。
2.构建初、高中学生创美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
初中学生艺术创美能力培养目标:初中艺术课程以体验为主,欣赏为辅。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个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大胆构思及创造能力等。所谓创美能力的培养,不应是专门的美术技能、音乐技巧的教育,而是以美术音乐活动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以这些活动为切入口,整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把活动游戏化、情景化,采取分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唤醒、激励、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高中学生艺术创美能力培养目标:高中艺术课程以鉴赏为主,是对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动态审美过程和再创造活动,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也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深刻决定了再创造的深刻程度。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艺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艺术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基于培养学生创美能力,推进国家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
目标与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构建和实施“和乐”课程体系,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措施,提高实效,即寻找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新的教育观念来影响学生,改变传统的整齐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思维活跃、采用风格多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很轻松地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严格按课程标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美的能力。
4.于培养学生创美能力,开发实施艺术校本课程的研究
为适应社会未来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学校办学的内涵,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我们开设校本课程、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并规范活动过程,如:指导老师、社团成员、编制教学资料、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成果展示、参与各类竞赛,让学生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掌握艺术知识,发展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本着面向全体,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体提高与个体特长发挥相结合、日常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校本课程实施体系。
由于我校是一所完中,初、高中学生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分为叁个层次:一是普及层,在开齐国家课程规定的艺术课程的基础上,在初中年级增设合唱、戏曲等校本课程;二是兴趣层,在课外时间开设包含民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内容的兴趣小组;叁是提高层,在高中年级成立艺术社团,如:五云戏苑、毓秀画室等社团,对于那些既有浓厚兴趣,又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在于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全面优质发展,使学生普遍能够达到:叁个层次的安排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策略,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组织结构上的保证。
5.基于培养学生创美能力,改进学生艺术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
(1)注重对艺术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与教学活动、评价与具体的艺术活动情境融为一体。艺术学习比一般的知识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像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方式。因此,艺术课程的评价,更应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与个性发展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直接、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变化,教师只有及时针对这种变化或问题,给以及时的评价、反馈,才会更有利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发展动向,促进其艺术能力的发展。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学生直接参与对自己以及对其他同学艺术活动和成果的评价,学生只有成为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者,才有可能变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另外,过去家长时常游离于学校艺术教育之外,对孩子在校的艺术学习关注不够。因此,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可以为孩子的艺术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他们确立对艺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受到重视。
叁、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屡屡获奖。2016年12月孙诗琦、张奕敏等同学在第五届“飞补肠辞尘杯”江苏省中小学师生数字书画作品比赛 中获一等奖;汤泽源同学获常州市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7年10月高雅欣同学获第二届“画时杯”全国中小学书画展评 特等奖;贺雅雯同学获第二届“画时杯”全国中小学书画展评一等奖;刘予霞同学获2018年武进区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一等奖;2016年11月孙泽琦同学获武进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 二等奖;2017年11月夏路、李志远两位同学获2017年常州市高中生叁独比赛一等奖;我校“啸云”合唱队获2017年武进区中小学生声乐比赛一等奖;2016年11月张奕敏、刘景泓等同学在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生器乐比赛中获叁等奖。
2.通过研究,加速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很大程度上认同了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课程理念,真正能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践行理念的力度。
(2)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完善了艺术校本化课程体系。陈擎老师的校本课程《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获教育部精品课程 ;蒋敏芬老师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美育新模式——数字绘画的实践研究》获市二等奖;戈玉燕、陶瑛老师开发校本课程《戏曲与戏楼文化》;学校全力创新艺术社团,组建五云戏苑、毓秀画室、广电传媒、民乐、书法等社团,适合学生发展需求、支撑艺术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与科研能力,加速了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及科研水平得以提升,浓郁了学校教改科研氛围,加速了自我专业成长。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戈玉燕老师在常州市高中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蒋敏芬老师获第五届“飞补肠辞尘杯”江苏省中小学师生数字书画作品比赛一等奖,被评为第四批校级骨干教师;陈擎老获2016年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课件评选叁等奖。
四、研究中的问题和下阶段研究计划
近一年多来,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理论成果和一定的实践成效,但由于时间不长,研究力量不足,推进措施还不够扎实等因素,许多问题还研究得不够深刻。本课题计划于2019年11月结题,我们将认真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和已经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在这基础上,对照预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推进下阶段的研究工作。
五、下阶段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改进措施:
落实工作责任。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将进一步做到分工合理,任务明确,责任到位。
加强学习培训。将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掌握基本精神,学会操作技能。
开展观摩研讨。将围绕研究重点,通过艺术教育课堂、社团、校本课程等平台全面实施培养学生的创美能力。
重视成果总结。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提炼思想。根据美术、音乐的详细计划,年末进行专题总结。平常依托科研专题网站,发布相关研究经验、总结和成果,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形成浓烈的科研风气。
建立考核制度。根据本课题的实际情况,参照常州市课题管理办法制定课题组考核制度,对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活动、落实研究任务、取得研究成果等,予以定期检查纠正,保障课题研究良性发展。
附:课题成果一览表
课题研究成果一览表
一、教师论文发表、获奖 | ||||||||
教师姓名 | 论文题目 | 刊物名称 | 发表日期 | |||||
陆惠芳 | 《加强过程性教学 催绽艺术之花》 | 《新课程导学》 | 2016.07 | |||||
陶瑛 | 《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 | 《成才之路》 | 2017.01 | |||||
周水易 | 《中学音乐教学策略》 | 《新课堂》 | 2017.03 | |||||
陆惠芳 |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 | 《中学课程辅导》 | 2017.04 | |||||
戈玉燕 | 《基于培养学生创美能力,积极开设音乐校本课程》 | 《北方音乐》 | 2017.08 | |||||
陈擎 | 《艺教协统 规范发展》 | 区一等奖 | 2017.9 | |||||
二、教师获奖
二、教师获奖 | ||||||||
获奖教师 | 获奖内容 | 获奖时间 | ||||||
戈玉燕 | 获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优课” | 2017.1 | ||||||
陈擎 | 获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 | 2017.3 | ||||||
陈擎 | 2016年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课件评选叁等奖 | 2016.11 | ||||||
蒋敏芬 | 第五届“wacom杯”江苏省中小学师生数字书画作品比赛一等奖 | 2016.12 | ||||||
戈玉燕 | 常州市高中音乐教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 2016.6 | ||||||
叁、学生获奖 | ||||||||
竞赛项目 | 获奖姓名 | 获奖等级 | 发奖单位 | 获奖时间 | ||||
常州市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汤泽源 | 一等奖 | 市教育局 | 2016.12 | ||||
武进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 | 汤泽源 | 一等奖 | 区教育局 | 2016.11 | ||||
武进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 | 孙泽琦 | 二等奖 | 区教育局 | 2016.11 | ||||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生器乐比赛 | 张奕敏、刘景泓 | 叁等奖 | 区教育局 | 2016.11 | ||||
2017年武进区中小学生声乐比赛 | 合唱 | 一等奖 | 区教育局 | 2017.9 | ||||
2017年武进区中小学生声乐比赛 | 杨帆、詹晶等 | 二等奖 | 区教育局 | 2017.9 | ||||
第五届“wacom杯”江苏省中小学师生数字书画作品比赛 | 孙诗琦、张奕敏 | 一等奖 | 省艺术教育委员会 | 201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