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二)纪年方法 通用的计算方法是:先用年代数字除以60,然后把余数减3,再除以10,余数就是天干位次;把差除以12,余数就是地支位次。下面以1894年为例说明:①准备好下面的表格: 10个天干&苍产蝉辫; 位次&苍产蝉辫; 12个地支&苍产蝉辫; 特殊方法——参照物法:这只适用于有已知相近的干支纪年供参考的情况。如推算1895年的干支纪年,可以1894年(甲午战争)作为参照物,“甲”的后面是“乙”,“午”的后面是“未”,就可得出1895年是乙未年。课本中可当参照物的还有:1898年(戊戌年),1900年(庚子年),1911年(辛亥年)等。 另一种算法:求天干=(年代—3)/10的余数,如(1894—3)/10,余数为1,对应的天干为“甲”求地支=(年代—3)/12的余数,如(1894—3)/12,余数为7, 7对应的地支为“午”,因此1894年为甲午年。 作为文科学生,应该初步把握一些文物的鉴别知识。常见于中学课本的是钱币。涉及钱币的基础知识有:商代以贝作为货币,秦朝“秦半两钱”,西汉五铢钱,至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以它作为范式。至于鉴别我们只能把握一些基本常识:①看样式形状,是否为圆形方孔,即外圆内方;②看币面文字:初为纪值纪重,如半两,五铢等,从北朝的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值纪重局面,到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纪值纪重币推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宝文币制,主要为“通宝”,“元宝”,“重宝”,但需要特别注意,明代因避讳朱元璋,所有钱币统称“通宝”而不用“元宝”。 ③看书法:秦统一六国,规定全国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当时所铸的“半两”钱即为标准的小篆,自秦至南北朝长达800年时间内,钱文基本上都是小篆。隶书作品的代表为唐代所铸的“开元通宝”,从唐至五代末,大多数钱文都为隶书,这一段称为隶书时代。宋以后,由于活字印刷的兴起,钱文书体基本上被宋体所代替。⑤看繁简体。古币应该是繁体字,而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的简化字。 (四)历史上的避讳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及其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另外,还有两种特例,一是避“恶者”之讳。“安史乱后” 唐肃宗李亨对安禄山深恶痛绝,下诏郡县中凡带“安”字“禄”字的地名改了,于是“安定”改为“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广东“宝安”改“东莞”,房山县改为平山县…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二、去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叁、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种类繁多,下面分别介绍一些: 3.改官名。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我国姓氏繁多,其实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全国人口大多数的100个常见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3)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叁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5)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7)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呼延、慕容、尉迟等。 8)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9)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之丘等。 年龄方面: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3岁,豆蔻年华——13岁(女),半老徐娘——30岁(女),弱冠——20岁(男),而立之年——30岁(男),不惑之年——40岁(男),知天命——50岁,60岁——花甲、平头甲子,70岁——古稀之年,80岁——耄耋(音尘补辞诲颈别),90岁——背之年,100岁——期颐。 人物方面: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先母”“先父”,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父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家父”“令尊”是两人,“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如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人们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此外,一些词含义内外有别:夷、狄、蛮等,对内是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对外是对西方国家的称呼,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夷”即为西方国家;又如:盗、寇、匪等,对内多是对我国农民义军的蔑称,对外多指侵略者,如明朝的倭寇。 地名方面: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