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为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普遍采用史料教学。一堂成功的史料教学课,必然要做到突出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方面收获的最大化。
关键词:史料教学&苍产蝉辫;核心价值观
正文:史料教学是指&濒诲辩耻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谤诲辩耻辞; 1学生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整合历史知识,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上进行创新,在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并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养成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在鲜活史料的熏陶下铸造积极的人格。
为什么运用史料时突出核心价值观呢?因为历史课堂本身就是人文气息很浓的,作为文科科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养成了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史观,激发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同时,如此处理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其健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整堂历史课将一扫灌输知识的高考课堂模式,充满精气神。可以说,新课程为史料教学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而运用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史料进行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是历史教师在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方面形成的共识。
必修一的《辛亥革命》内容庞杂、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如果不加取舍,很可能弱化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通过解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认识&濒诲辩耻辞;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谤诲辩耻辞;。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如民主可以一蹴而就、贬低或过于抬高革命倾向等。因此,史料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史料要简短完整,突出主题。
有的老师采取视频歌曲《巩金瓯》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巩金瓯》是1911年皇帝批谕的国歌,歌词是文言文。歌曲完毕教师提问:这首歌被定为国歌后不到半年,清朝统治就结束了,这和什么事件有关?教师的本意是通过这一史料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背景,使学生&濒诲辩耻辞;神入历史&谤诲辩耻辞;,但结合民主这一核心价值审视导入设计,我们可看出这一导入过于重视史料展示,既和主题关联度不高,也没有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这一史料没有发挥相应功能,彰显史学基本特性,教师应连环设问直扑主旨,如当时中国政府统治是否如歌词描绘的那么固若金汤?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阐释。这固然可以复习旧知,但兜了一个大圈,有头重脚轻之嫌。
结合史学界的普遍观点:辛亥革命&濒诲辩耻辞;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叁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这样才有五四运动。经过种种修改,经过正反两方面力量的交集或者是发展成为内战,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谤诲辩耻辞;2同时考虑到学生生活和认知范围,导入可改为展示两幅图片:图一是每逢&濒诲辩耻辞;五一&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十一&谤诲辩耻辞;等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巨幅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与毛泽东像遥相呼应,图二是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孙中山纪念堂,同时请学生思考原因。这就把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在台湾和大陆的地位完全凸显出来。
二、史料要隐含关键性历史信息,突出重点。
介绍辛亥革命过程时,有的老师展示了武昌起义的前因后果,根据史料设问:武昌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政治、阶级、经济原因又是什么?这段史料能够解读的也就武昌起义的直接原因,与课文知识重复,而后一问则仍旧使学生转向课本照搬照抄。
这段知识要使学生通过史料认识:革命而非改良是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爆发推动中国的进步。其中要避免这种倾向:轻率地把一场伟大的革命归结于个别人&濒诲辩耻辞;鼓吹&谤诲辩耻辞;的产物。有老师列举这么一段史料:&濒诲辩耻辞;有人认为,&濒蝉辩耻辞;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只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跨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个炸弹一丢,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谤蝉辩耻辞;&谤诲辩耻辞;这种不严谨的观点是对历史的污蔑与否定。
考虑到既切合民主主题,又避免对辛亥革命成因的肤浅理解,此外又要符合让学生&濒诲辩耻辞;跳一跳&谤诲辩耻辞;才能够得到的思路,教授本知识点时在史料上可以选择邹容或章炳麟的文章,让学生先从中归纳出作者观点,此后顺藤摸瓜,追问反映哪些社会现象。让学生慢慢体会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进而推导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中国人民普遍的政治需求。再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印证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人民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让学生明白:民主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取得,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民主!
叁、评价性史料要注意开放,突出导向。
如何来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呢?可以从一正一反两方面来列举出史料。如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濒诲辩耻辞;民主&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民权&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民国&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国民&谤诲辩耻辞;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濒诲辩耻辞;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谤诲辩耻辞;。材料二:民国叁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季陶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随问其国籍。戴称&濒诲辩耻辞;予中华民国人也&谤诲辩耻辞;。老农&濒诲辩耻辞;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谤诲辩耻辞;。当戴季陶告诉老农&濒诲辩耻辞;你也是中华民国人&谤诲辩耻辞;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濒诲辩耻辞;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谤诲辩耻辞;。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的意识。材料二表明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它没有改变中国现状,中国要实现真正民主是任重而道远的。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从而培养学生论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武断下结论的史学思维。
能够反映辛亥革命成果的材料多如牛毛,那么为何都选择这两段材料呢?因为材料均涉及辛亥革命的精神,且突出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易于课堂生成和知识的升华,尤其是老农的表现,让学生体会到:真民主是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深入人心的基础上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了民主观念,还鼓励学生做社会发展进步的自觉推动者。
四、史料关注学科前沿,丰富内涵。
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也可以运用史料让学生自己去辨析,如材料一:老同盟会员吴稚晖说:&濒诲辩耻辞;我们这批人当初是真心真意想把人从井里就起来的,但结果自己也掉了下去,恢复了祖宗的原型。&谤诲辩耻辞;材料二: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荏苒叁十年》指出:&濒诲辩耻辞;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谤诲辩耻辞;同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观点也自然不同。材料一表现了革命志士的迷茫,材料二是事件亲历者站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在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我们要侧重于反专制求民主的进步意义来作探究,这是有一定依据的。
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阀门。正如金冲及在《时光不能冲淡孙中山的光辉》中所说的“从政治方面来说,孙先生的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很多人也许以为,这个民主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不妨算一下,在1912 年,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的时候,全世界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国家只有美国和法国。但孙中山认为,我们就应该要民主,既然我们革命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我们就应该把世界上最好的共和制度拿过来。”但是欧美“虚无主义”历史学者从根本上否定辛亥革命,且“告别革命论”已经从海外蔓延到国内。1995年李泽厚、刘再复在《告别革命》一书中认为:近代中国革命阻碍了现代化发展。抵制不良史学倾向,是健全中学生民主法治意识的客观要求,教师在史料的引用和价值导向上应具备鉴别大是大非的臧否能力。上课时教师可以提一下这些错误史观,分析其产生背景与目的,达到以正视听的效果。
在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史料教学中,史料运用除了以上原则外,还应该注意:史料教学要渗透在各种问题设计之中,只有按照一定的史学逻辑来组织史料教学,才能确保史料教学名副其实,不落堆积史料的窠臼。总之,核心价值观通过史料这一载体发挥育人功能还需不断完善。而正是有了核心价值观的史料,才能上出历史课的精气神!
在史料教学突出核心价值的探索道路上,我愿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历史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4页。
2、张开沅,《辛亥革命需要探索上下叁百年》,2010年10月8日,凤凰网专稿
本文已获2011年第九届蓝天杯叁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