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案 反思 高效课堂
正文:自减负增效以来,运用学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历史老师的共识。使用学案,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利于学生养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多个班级运用同一教学模式流程教授相同学案,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学激情的丧失,&濒诲辩耻辞;周期性循环工作容易让人走向平庸,经验化。&谤诲辩耻辞;北京十四中的校长王建宗如是说,第一遍教可能激情澎湃,第二第叁遍却似有&濒诲辩耻辞;录音机&谤诲辩耻辞;之嫌;其次,学情不同,学生预习情况不同,都要求教师及时调整,否则可能导致低效课堂的出现;最后,可能导致课堂模式的僵化,按照学案一板一眼地教学,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与学案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第五单元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重点在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难点是鸦片战争后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以及新中国社会风尚新局面出现的原因。为此我设计的学案首先从孙中山童年、少年、中年分别着长袍马褂、西服和中山装导入新课,然后对课文主体知识采用比较法,列表让学生自主归纳鸦片战争后物以及新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如下)
|
鸦片战争前
|
鸦片战争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
20世纪50&尘诲补蝉丑;70年代
|
改革开放以后
|
||||
物质生活
|
衣
|
|
|
|
|
食
|
|
|
|
|
|
住
|
|
|
|
|
|
社会风俗
|
|
|
|
第一个班级是高一(5)班,该班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差异较大,提前一天作为预习性学案发下去,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既没有填写该表格,也没有在课文相应处作标记。新课开始后我在课堂上首先引领学生分析孙中山前后服饰变化作例子,这部分导入用时约5分钟,再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该表格,很多同学边讨论边写,竟然用15分钟还没有完成,最后请代表出示答案又用了5分钟左右。最后的20分钟紧赶慢赶分析了鸦片战争后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社会新风尚出现的原因。一堂课下来,我丝毫没有运用学案的轻松。
在这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探究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案,课堂气氛较活跃,但是在如何对学案的把握上还有欠缺,所以无论知识构架还是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都不足。我认为此次运用学案有几个问题:
一、对表格的使用是本堂课的一大败笔。采用表格学习,目的主要为节约时间,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事实上,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课文中都有,但是学生没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反而花费了课堂学习的黄金时段。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课前预习没有充分,这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我在学案发下去以后指向性不明,没有与学生就上课思路进行统一认识;2、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时候进行尝试归纳,对教师的参考答案有一定的依赖性;3、尽管以前也有过我让学生运用表格进行概括知识,但是学生使用这一技能还欠熟练,如果教师能够给予一点示范,那么表格填写将顺利的多;
二、对于难点的处理,没有充分加以展开,用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学,运用学案中的材料教学,仅仅让学生去概括原因,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原因加以阐述。当然,在短短20分钟的时间内处理本课难点并对全文进行总结是相当紧张的,如果按照教师诱导&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学生探究&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学生总结&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教师总结这样的模式完成两道探究题目肯定来不及,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我在两道探究上面平均用力。因此,在进行探究时必须要分主次,第一个探究需要精心剖析,从思路上点拨学生,从方法上引领学生,探究的成果要较为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在这一探究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有了第一个探究的思路和经验,学生完成第二个探究会相对容易不少。
叁、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百年来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受到世界形势发展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中国近代和新中国的变化还说明了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两个探究如果运用合理进行深挖掘,还能从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的具体原因来分析社会进步的宏观因素,进而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利于今后分析类似的案例。在第一次学案教学来不及的情况下,我能否就第一个探究讲完,直接进行深化内容,而把第二个探究作为课后习题让学生解决呢?从培养学生能力、价值观角度看,这个做法可行性很大。但是作为本课难点之一,把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习俗变化的原因放到课后似又不妥,最好是两者兼顾。
有了对学案总结反思后,我对合理运用该学案有一定的把握。第二个班级是高一(6)班,该班级学生历史素养基础较好,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而且该班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就是《中国百年社会变迁》,因此我在课堂的目标主要要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材料进行探究的能力。
鉴于(5)班的教训,我对学案使用有了新的想法,决定从预习入手、课堂重新编排知识、重新处理难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最好完成表格,让学生在熟悉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其次对学案教学的顺序重新编排:导入过后我直奔难点,先从探究近代以来&濒诲辩耻辞;断发易服&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废止缠足&谤诲辩耻辞;的原因开始,重学生探究,教师分析总结发言,然后再分组分工完成表格衣、食、住、风俗习惯,要求每个小组只完成一项而非全部表格,最后运用探究一的成果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七十年代和21世纪人们购物变化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我对探究一作了特别设计。这个探究主要概括我国近代以来&濒诲辩耻辞;断发易服&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废止缠足&谤诲辩耻辞;的原因,包括叁段材料:材料一引用了康有为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一段节录:&濒诲辩耻辞;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谤诲辩耻辞;材料二选自陈锡祺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的一句话:&濒诲辩耻辞;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谤诲辩耻辞;材料叁展示的是1897年黄遵宪劝止缠足。
在学生思考时我提示划线部分说明哪些原因(原学案中没有划线),提高学生思考效率,待学生分析出具体原因后,我又请学生从孙中山、黄遵宪这些人的身份、作为及时代背景等思考宏观因素。经过层层设问,在保证学生思考强度的同时降低学生思维的门槛,让学生&濒诲辩耻辞;跳一跳&谤诲辩耻辞;就可以获得探究成果。经过反思改良后,我的学案教学十分顺利。
两次学案教学的不同教学效果让我正视了学案教学反思再运用。经过近年来的时间教学经验,我认为学案反思及再运用应遵从&濒诲辩耻辞;叁立足、叁注意&谤诲辩耻辞;原则。所谓&濒诲辩耻辞;叁立足&谤诲辩耻辞;即&濒诲辩耻辞;立足于学情分析&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立足于课堂反应&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立足于课堂反馈&谤诲辩耻辞;:
一、立足于学情分析。同是平行班,同样由相当部分的优秀生、普通同学和后进生组成,所以在思维方式、到达难度、思维层次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同一阶段的学习兴趣、动力、能力会有所不同,此外,预习效果不同,学生课前掌握的东西有异,上课的效果也截然不同,。第一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哪些是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果,哪些地方是思维难点与疑点,当学案经过反思后,这些疑问都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此时结合学情教师很清楚学案再运用时的方式方法。
二、立足于课堂反应。学案的反思应以细致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尤其是对学案情景预设的反应为基础。哪些知识学生自学已经能够消化的,哪些知识是教师一点就通的,哪些是难点,对于教师的预设学生参与的兴趣如何,学生参与的难度怎样,经过一堂课的检验教师要心中有数;同时要反思处理课堂难点疑点的对策:是运用学生讨论探究,还是教师层层设疑,是通过材料展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还是教师给予提示让学生按图索骥培养其分析能力。
叁、立足于课堂反馈。通过课堂反馈直接检验自己的学案教学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不足在何处,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学生还存在哪些知识盲点,通过反思,这些都可以在下一堂课不同程度得到解决。
而&濒诲辩耻辞;叁注意&谤诲辩耻辞;,则是在学案教学的反思及再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叁个要点:
首先、注意学案的定位。教师要精心设计学案,在备课阶段全面考虑学情,充分作好教学情景预设,努力实现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应多个班级的教学,不能把第一个班级作为自己学案教学的实验品。即学案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为教师发挥个性化教学留有余地。
其次、注意学案的地位。学案仅仅是师生共同实现高效课堂的工具,进行学案反思,是为了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反思后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对学案再运用时进行大胆修改教学形式,重新编排或增删内容等。所以学案不是皇帝的圣旨,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思路。
第叁、注意学案的使用。采用学案教学不是完全抛弃其他教学手段,而是扬长避短,只要教学需要,可以运用其它教学手段共同促成高效课堂。为创建高效课堂,教师要在学案教学、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中找寻平衡和最佳方案,协调多种教学手段,使之相生相长。
郑金洲老师曾说过:&濒诲辩耻辞;反思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于切实变革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而,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将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改进实践状态,提升教育智慧。&谤诲辩耻辞;[1]由此可见,高效课堂的创建有赖于对学案反思及再运用。通过对学案的反思再运用,课堂能够得到了多方面的提升:
首先,有利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减少垃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对学案的反思再运用,实质是在已有教学的基础上再备课。通过对已有学案的反思,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吃透哪些内容是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哪些是需要重点讲的。心理学表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平均记忆律是: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只能记忆所学知识的5%;学生自学能记忆50%;学生教学生能达到95% 以上。所以课堂上再处理学案时,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或者经过学生讨论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坚决不讲,确实需要讲解的也要重方法引领轻知识传授,点到为止。这样既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的既定目标,还能够拓展课堂内容。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对学案的反思,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所在,一个学案总有其亮点所在,恰当使用这一亮点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调控学生情绪,使课堂始终保持浓厚的自主探究的气氛;
&苍产蝉辫;其次,使学案教学更加有针对性。通过对学案的反思,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学生思考的难点在何处,什么地方需要思路点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引导思路。这样,在学案再运用时不仅可以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思考时,教师还可以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这就可以避免过早介入减少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可以避免介入过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的现象。
最后,可以把教学机智和上堂课的课堂生成资源再运用,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加拿大着名的教育家马克斯&尘颈诲诲辞迟;范梅南称,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正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通过学案反思,可以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预设方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案反思让我们成为思考者,通过反思不断考问自己的学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不断践行新的课程理念和自己的教学设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之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迈向高效的道路上且歌且行!
获2011年&濒诲辩耻辞;师陶杯&谤诲辩耻辞;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