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用&濒诲辩耻辞;料&谤诲辩耻辞;要讲究
摘 要: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一种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要顺利实现课程目标,需要教师正确使用好教学史料。
关键词:史料 科学性 启发性 层次性
正&苍产蝉辫;文: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濒诲辩耻辞;论从史出&谤诲辩耻辞;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需注意史料引用的科学性,启发性,作为情景创设时,教师还要精心设问,用足用活史料。如何使用好史料,笔者就此作如下的粗略探究。
一、选&濒诲辩耻辞;料&谤诲辩耻辞;要科学
在课堂中,史料作为一种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间接性媒介,被用来重建过去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史料的运用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历史教学工具的史料一定要适度,否则就可能喧宾夺主。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濒诲辩耻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谤诲辩耻辞;,意在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最能反映历史本质的典型材料,要特别注意材料的质量,而材料的质量则与史料的原始性直接相关(1)。
教学中使用的史料一般来源于教材和教师补充,也有些学生搜集而来。新课程教材的&濒诲辩耻辞;学思之窗&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历史纵横&谤诲辩耻辞;等栏目,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或者利用课本知识来训练学生思维的,不少资料以原始资料的形式呈现,所阐述的史论经过反复考证,图表史料也比较贴切,所以可直接利用。新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是一标多本的方式,综合参考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等教材的史料是很好的选择。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对于 “中华民国成立”这一目时,可以借鉴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一段否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史料:“我今天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补充史料很多是教师积累的有效教学素材,包括出土文物、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实物史料,要注意它的真伪和来源,以及辨别其真伪的依据。文献资料运用前必须考证其出处,联系比较多种资料,去伪存真,使用时不能断章取义,防止发生歧义导致难于被学生理解。如果补充的是史学界的新发现、新发掘成果,必须是史学界已有定论的。对于众说纷纭,尚处在探索中的史料,甚至是教师编造的&濒诲辩耻辞;人造史料&谤诲辩耻辞;,一般不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以介绍。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适度地使用史料,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滥用史料,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而史料累赘还可能降低教学效果,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师在设计教学创设情景时要合理取舍史料,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如必修二教材中《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涉及&濒诲辩耻辞;马歇尔计划&谤诲辩耻辞;对&濒诲辩耻辞;二战&谤诲辩耻辞;以后欧洲经济恢复的巨大作用,新课程中不是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点到即可。而&濒诲辩耻辞;福利国家&谤诲辩耻辞;是本课重点之一,在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的同时,增加西欧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内容,如德国&濒诲辩耻辞;从摇篮到坟墓&谤诲辩耻辞;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当今福利化带来的&濒诲辩耻辞;德国病&谤诲辩耻辞;的史实,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濒诲辩耻辞;福利国家&谤诲辩耻辞;这一概念,也使学生理解了某些欧洲国家由于一味地倡导&濒诲辩耻辞;福利政策&谤诲辩耻辞;导致了&濒诲辩耻辞;不堪重负&谤诲辩耻辞;的后果。通过精心设问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所创造的经济成果不能超越时代的供给,去满足一切人的需求。这样运用史料就训练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重用&濒诲辩耻辞;好料&谤诲辩耻辞;
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历史教学&濒诲辩耻辞;要以多样性、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和多形式为教学提供活动空间。&谤诲辩耻辞;(2)这意味着所选史料必须具备多种功能。
要使史料能物尽其用,就需要充分发掘挑选史料,避免走入误区。首先史料要有思考的成分,如果学生仅仅感到 “新鲜”“好玩”,并没有通过史料的学习思考而提高理解、分析能力,那么这不是一种历史教育成功的信号,这种教学即便是运用了史料,也不能达成历史教育宗旨。其次史料不能单纯用作说明&濒诲辩耻辞;一种事实&谤诲辩耻辞;的工具,如果史料只发挥了&濒诲辩耻辞;证据&谤诲辩耻辞;的作用,证明已有结论的作用,这样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曾说:&濒诲辩耻辞;我在大学里教书,我对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叫做&濒蝉辩耻辞;消磁&谤蝉辩耻辞;,就是要他们把中学里学的那一套东西全部&濒蝉辩耻辞;消&谤蝉辩耻辞;掉。我是教历史的,我发现我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好像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张口就是一二叁四,惟恐漏掉什么。我告诉他们,你首先把这一套东西全部忘记。然后,我再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自己来学习,怎样思考和回答问题。可他们一下子有点转不过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那套方式。&谤诲辩耻辞;(3)新课程所培养的思维方式,就在于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哪些具有启发性思考型的史料,并如何精心设问运用。史料运用时要注重分析的指导,包括怎样&濒诲辩耻辞;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谤诲辩耻辞;,如何&濒诲辩耻辞;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谤诲辩耻辞;,如何&濒诲辩耻辞;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谤诲辩耻辞;等等,答题技巧上要让学生遵循&濒诲辩耻辞;遵从材料第一&谤诲辩耻辞;原则,并且要注意课本内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进行比对等等。如讲完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后,教师将马克思在1862年对它的评价给学生:“(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让学生讨论该对太平天国运动如何评价,从而将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研究的新境界。
叁、用&濒诲辩耻辞;料&谤诲辩耻辞;有层次
历史教学中,处理好史、论、导叁者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史是基础,论是灵魂,导是桥梁。在史料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才能达到运用材料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濒诲辩耻辞;补充史料&谤诲辩耻辞;阅读理解的引导和启发,精心设计一些能展现史料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富有启发性、能揭示本质和规律性和问题,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向纵深推进,促进对历史教学的教与学。
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要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但是坚持适当难度,让学生&濒诲辩耻辞;跳一跳,摘果子&谤诲辩耻辞;,问题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同时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精心设问之外,教师还应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比如讲授郡县制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除分封制,这时候可以用《史记》中的一段文字:&濒诲辩耻辞;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功赋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谤诲辩耻辞;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结合教材设问:1、周武王采用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出现&濒诲辩耻辞;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谤诲辩耻辞;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后认识到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有较大自主权的基础上,再问:郡县制如何能够保证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学生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分析出措施,最后设问:郡县制的实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叁个问题从知识、能力与价值观上完成对学生的训练。
总而言之,在史料教学中,并非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了史料即是符合新历史科的理念,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本质,才能把握史料教学的主动权,让学生尝试运用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对史料进行探究,在历史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书目:
(1)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叁联书店,2007年,第270页。
(2)《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许纪霖:《另一种启蒙》,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第269页。
本文获2009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叁等奖&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江苏省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