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秋季开始,我省开始全面进入新课程。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其他学科课程都有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实施指南。它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116分的19.8%,占最低毕业学分144分的16.0%,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和整个高中课程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根据我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2007年秋季开始,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积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下面我将谈谈我近两年来在历史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及我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研究性学习及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子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开放性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类探究方式,关注社会生活。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恢复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培养的学生也一定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2)实践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过程性和合作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和生活体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习得如何交流与合作。(4)自主性和能动性: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在这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事学习的一种模式。这种学习活动模式不是历史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历史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养成对社会历史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必须要以全新的视角和层面来审视它。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出发,结合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我认为它应具有以下特征:(1)、开放性:历史知识范围广泛,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可以对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对跨学科综合内容开展研究。(2)、问题性。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对史实的认识与阐释。史实需要不断丰富、鉴别,历史认识更是需要不断提高,这就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没有问题,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难以实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社会性和实践性。历史的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更要关注现实,以史为鉴,为现实社会服务。现实社会是过去的延续,存在着许多物化的历史遗迹、文物。透过这些遗迹和文物,可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4)综合性: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科综合性的特征,就要求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它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历史、地理、语文、政治、美术、计算机等。
二、探究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略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步骤一般为确定课题、研究讨论、撰写论文。但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科目设置不同的程序。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确定课题&谤补谤谤;制订计划&谤补谤谤;实施研究&谤补谤谤;形成成果&谤补谤谤;总结交流。
1、确定课题
开展课题研究,选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确定课题一定要慎重。课题的确定可能前后要经历几个过程。教师必须先介绍学科研究前沿的动态信息,提供可选择的背景资料,给出一定得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以把历史教学大纲中的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一并公布,让学生在大范围中选择小范围,在小范围内确定小专题。学生也可以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和确定课题。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因为选择简单易行的研究课题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在选题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自组课题小组,确定选题范围或课题题目,对课题的侧重点不做具体要求,学生可自行讨论,自定课题。为帮助学生选择具有科学性、创造性、需要性、可行性的课题,我专门讲了&濒诲辩耻辞;课题的选择&谤诲辩耻辞;。
2、制订计划。课题确定后,第二步就是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可以防止研究学习陷于无序状态,可以保障研究性学习按计划顺利进行。计划的制订要尽可能详尽、细致、周密。研究计划越祥细越好。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因此小组成员的组成、分工必须要先确定。其次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何时开题与结题,以什么形式结题,所要查找的资料或调查考察的对象,哪些方面需要老师、家长、专家等的帮助,经费预算,等等。一般研究计划必须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预期成果形式等内容。计划必须由全组成员认真讨论,共同拟定。计划是否可行除了征求指导教师意见外,还可以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请有关方面的代表进行论证、质询,广泛征求意见,也许有些课题因条件不具备,在开题时就很难通过。
3、实施研究。在具体研究前,应该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实物准备,带好笔记本、卡片等物品;心理准备,如何与外界打交道等;经济准备,可能需要备一点钱,等等。而指导老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学习包(或资料包),里面可以是与课题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或是设计的一些研究记录表等,当然这些尽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研究的方式视课题内容而定。主要有这样几种:①文献研究。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它一般适用于相对注重学术性的一些课题。②调查研究。主要是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进行考察,对历史研究专家和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现代人进行调查访谈等形式。这种调研往往能获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材料,直观形象,可信度较高,学生可获得直接经验,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调查研究的形式要求先行调查,然后再对记录进行分析,调查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耐心,细心地观察或记录,因而是对学生多种素质的考验。③假想研究。这种研究要求先提出一种假设或假想,再追踪通过探索得到的与生成的假设有关的信息,加以论证。如新大纲中列出的&濒诲辩耻辞;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谤诲辩耻辞;课题可以假想:如果苏联不解体,巴尔干的问题现在是否会继续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把眼光更多地移注到对内因的寻找中,其实仔细研究便会发现战后巴尔干问题由来已久.这种大胆假设要与谨慎求证结合起来,然而中学生毕竟还只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证到什么程度就很难说,但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想象的勇气可嘉。④比较研究。比较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比较研究必须首先确定比较项,然后按图索查资料,循着事物变化发展的轨迹来比较,这就要求按题意、抓主流,进行对应比较,而不能在枝节上纠缠,或者简单类比。新大纲中就有&濒诲辩耻辞;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比较&谤诲辩耻辞;两个课题。这种比较类课题研究时要尽可能在比较后再往前跨一步,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说明一些问题,发人深思,给人启发。⑤思辨研究。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学术界尚有争议的课题目前所存在的几种不同论点或观点介绍给学生,观点尽可能让不同的小组或个人选择(当然也可能有的小组或个人选题相同),待研究终了再组织辩论(此类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颇有一种学术争鸣的味道,但这种&濒诲辩耻辞;争鸣&谤诲辩耻辞;是学生在选择了论点并作了研究后进行的,一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个别学生对两者择一或多中择一的观点都予以否定,并能别出心裁,推出新论,这当然很好,即使观点略显稚嫩也不要轻意否定。这种思辨式研究的重点并不一定在于是否有新颖的观点,而侧重于论据是否相对充分,论证是否相对严密,重视的是研究推理的过程。新大纲所附的&濒诲辩耻辞;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评价拿破仑&谤诲辩耻辞;,都可以进行思辨研究。
4、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可以有多种形式,最通常的形式是论文。论文的正文一般由绪论、本论、结论叁部分构成。正文前有题目,正文后有注释或参考文献,有的在题目后面正文前面还有内容提要。
5、总结交流。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撰写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研究报告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包括题目、作者、摘要、报告主体、参考资料和致谢等方面。研究成果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条建议(如城市建设、土地使用要考虑保护文物资源,与人文景观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发等),或是一件物品(如以硬纸板为主做成的皇冠、用绳子串联的竹简等),或者就是一本研究札记。而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答辩会、辩论会、擂台赛、小型展览或表演剧,等等。
叁、掌握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掌握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保证。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学习论文的方法。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的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的出处或参考书目。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难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如&濒诲辩耻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生活的变化&谤诲辩耻辞;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着作、文章、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做出评价。
4、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历史是历史人物构成的。对历史的形式,可以通过阅读传记作品和搜集材料,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5、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围绕某一&濒诲辩耻辞;中性&谤诲辩耻辞;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和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中性,既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又要求任何一方都没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
6、创作历史剧本,编演小历史剧。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历史为出发点,创作历史剧本,排演历史剧并公演,可以使学生各方面能力等到提高,并且使更多的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体验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并从中等到启示。
7、试教法。即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变学为&濒诲辩耻辞;教&谤诲辩耻辞;,从&濒诲辩耻辞;教&谤诲辩耻辞;中学,&濒诲辩耻辞;教&谤诲辩耻辞;学结合。具体的说,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把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本班学生。但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至少应提前一个礼拜叫学生去准备,分析教材、找资料、拟定板书等等。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应以不断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讲的内容才能达到目的。
8、自办小报,编写报章的社论和报道。在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报道和评论。这种形式既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对重大事件进行即时报道也可以从今天的视角写纪念性的报章社论。这种形式会促使学生更多的去把握阶段特征。
四、注意、重视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对于广大历史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没有大纲和教材,只有指导纲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肯定会产生许多问题与困难,我认为在开展历史研究学习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学生研究活动中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包括收集资料和最后的表现形式等都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
2、重视教师的&濒诲辩耻辞;指导&谤诲辩耻辞;作用
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面对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课程,很少有学生能够一开始就独立应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教师的指导应包括课题的确立;指导学生制定详尽、细致、周密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计划中,教师及时扫清学生的研究障碍,还要对学生的研究方法上加以指导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教师更应发挥其指导作用,以促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继续尝试等等。
3、注意各学科的横向联系。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有很多课题大多是跨学科综合性的。通常还要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如,新大纲中列出的&濒诲辩耻辞;第叁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谤诲辩耻辞;,就是以历史为主导,涉及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注重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这对教师来说,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对学生而言,需要将课堂上学到的各科知识融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追求的是变革性和思辨性,融合了实践性与探究性,体现了民主性和科学性彰显了个性与独创性。历史研究性学习使教师的角色走向合作者、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我们要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的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与风采,使学生在探索与发现过程中开阔眼界,涵养心灵,切实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人文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探析郑流爱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
2、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特征浅析梁励
3、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殷俊《历史教学》2001.6.
3、综合实践活动网研究性学习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