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心设计讨论题。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组织讨论成功实施的前提,因此,讨论题要求精心设计。讨论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学生在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时积极性会更高。讨论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 、给学生以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的准备和充足的时间等。讨论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参与者要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应提供讨论题的有关资料,或由学生自己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就有话可说且言之有据。讨论的时间一定要保证,只有讨论的时间充足了,学生才能充分地开动脑筋,深入地展开讨论,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3 、有效组合,明确分工。小组规模一般以 5 人左右为宜,小组的组成一般可采取教师分组(包括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和自由组合两种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利弊,没有一种分组方式适合所有情景。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分组方式以适应课堂条件和学生特征。小组要有团队精神,小组内成员各自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是至关重要的。小组内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一个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当课堂主角,经受锻炼,也可采用角色互换的办法,组长、记录员等轮流担任,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从而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4 、创设民主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随便否定,要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来澄清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甚至敢于同教师展开争论的精神。
5 、教师在讨论中要有较高的信息捕捉能力、洞察力和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加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