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潮流
1、背景:
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
(一)春秋时期的主要改革:
&苍产蝉辫;概况:齐国的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亩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经济基础的变革)
意义: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二)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侧重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意义:通过改革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商鞅变法的原因
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措施
|
内容
|
影响
|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
废井田、开阡陌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
|
统一度量衡
|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苍产蝉辫;
|
|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苍产蝉辫;
|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苍产蝉辫;
|
普遍推行县制
|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苍产蝉辫;
|
|
制定秦律
|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苍产蝉辫;
|
|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
改革旧俗
|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
3、商鞅变法的特点
(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3)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4、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大无畏的精神。
(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5、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6、商鞅变法的结果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7、商鞅变法性质 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8、商鞅变法评价
(1)积极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③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
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特别提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思考与讨论】
1、【典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苍产蝉辫;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苍产蝉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苍产蝉辫;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常不避亲近。法及大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仂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叁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叁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叁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
(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答(1)理论基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①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②旧秩序被废除,社会各阶层地位发生巨大变化。
(3)础、①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②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叠、①改变旧的制度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②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会换取社会进步。(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叁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叁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商君列传》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3)&苍产蝉辫;你认为材料二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
(4)材料叁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5)&苍产蝉辫;材料四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答、(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2)变法使秦国富强;材料二。
(3)“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4)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否定。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5)认为商鞅为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
3、(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叁 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3分)
(2)从背景、中心目标方面分析两次改革的不同。(6分)
(3)结合材料叁、四,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4分)
(4)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2分)
答:(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3分)
(2)背景:梭伦改革: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商鞅变法: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列国崛起称雄。中心目标:梭伦改革:缓和阶级矛盾,振兴城邦;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统一天下。(6分)
(3)梭伦:折中、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2分)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1分)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