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单元&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有利条件)
3、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要性)
4、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推动者)
二、目的: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叁、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确立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四、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①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②后期: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措施
|
内容
|
作用
|
|||
前期
|
建立新制
|
制定官俸制
|
俸禄由国家筹集、惩治贪污
|
吏治有所好转
|
|
推行均田制
|
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
|||
设立叁长制
|
邻长——里长——党长
|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
|
|||
推行租调制
|
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
|
|||
后期
|
汉化
|
迁都洛阳
|
(理由?)
|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
|
移风易俗
|
易服装
|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
||
讲汉话
|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
||||
改汉姓
|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
||||
通婚姻
|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
||||
改籍贯
|
以洛阳为原籍
|
||||
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
|||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难点解析】
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2、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
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
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3、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
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叁,友好交往。
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4、民族融合的意义
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
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
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专题练习】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据《魏书》卷叁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叁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苍产蝉辫;(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苍产蝉辫;(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叁&苍产蝉辫;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叁,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2、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两次着名的改革或变法?&苍产蝉辫;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苍产蝉辫;
(3)试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苍产蝉辫;
3、(1)改革或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均田制。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