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之声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历史学科组>>教学资源>>教案精例>>正文内容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发布日期:2012-12-31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殷静玉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主干梳理
一、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推行变法。
二、内容:
1.富国之法(核心)
 

措施
效果
作用
青苗法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1、促进生产发展
2、增加财政收入
   3、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局面
农田水利法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募役法
保证了生产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市易法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
均输法
2.强兵之法

措施
成就
作用
保甲法
维护了社会治安;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1、增强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积弱的局面
2、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提高战斗力;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设置军器监
提高武器质量和产量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苍产蝉辫;整顿太学&苍产蝉辫;唯才用人-----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
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叁、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宋神宗的支持;新法推行中
的缺陷
2.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4.局限:性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统治危机,而且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
5.启示 :(1)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2)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用人得当。
巩固练习
1.阅读以下材料( 扬州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材料一&苍产蝉辫;(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单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苍产蝉辫;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已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叁&苍产蝉辫;(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公司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3分)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据材料叁,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2分)
答案. (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落实措施要到位。(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2分)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苍产蝉辫;王安石(1021词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便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司多年,每天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叁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普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
材料二 &苍产蝉辫;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叁 &苍产蝉辫;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叁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归纳材料一的要点。第(2)问的“理由”,既有利于国家或农民,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符合上述观点的措施都可以选择。第(3)问考查改革成功的因素。
【答案】(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下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2)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3)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覆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在改革中都遇到了很大阻力,各自的反对势力是哪些? 
 
(4)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解析】回答第(1)时须注意的问题:古代中国改革共同的原因是内忧,目的都是维护统治。第(2)问的“侧重点”就是回答改革的指导思想。第(3)问的“阻力”不相同,孝文帝面对的是守旧势力;王安石的反对者是地主和官僚。回答第(4)问可以从改革者个人、符合国情等方面考虑。
【答案】(1)背景:都是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2)侧重点:孝文帝是汉化政策;王安石是理财策略。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3)阻力:孝文帝改革是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反对;王安石则是大地主和大官僚反对。(4)启示:改革者要有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