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之声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历史学科组>>教研之声>>论文交流>>正文内容
创设多彩历史情境,激活课堂生命活力
发布日期:2013-01-10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王泽

 

创设多彩历史情境,激活课堂生命活力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改变。《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该基本理念,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而历史情境的有效创设是平台搭建的关键之处。因此,课堂应该是由一个又一个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的情节构成的,这些情节应该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个片断。在富有启发效果的教学方法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同时也使得叁维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
关键词: 历史情境 课堂   生命力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环境。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某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其特点,创设模拟历史场景或情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激发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进入课程改革以来,我和同事们一道,齐心协力,努力探索,在情境化教学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可以归纳为两句话:基于认识思考意义,在反思中理解情境化教学;基于理论把握特性,在实践中完善情境化教学。下面所呈现的是我的尝试与思考。
    一、让情境重构历史的氛围
   柯林伍德认为:应努力在内心构筑一个历史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再现和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代的特定局面,任何历史都是现在的历史,只有更加神入一个特定时代人的心灵和思想,才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柯氏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历史教育者所应具有的能力,即努力用材料和情境建造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场景,打通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心灵,使历史活化得更易触摸,一定程度上实现现代人与古代人思想与灵魂的对接,对于加深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濒】一个唐宋商人的奇遇
   情境设计意图是:首先,它可以通过一个商人的经历,串联起许多有关唐宋商业的知识要点;其次,这个人物用第一人称的眼光来感知唐宋两个王朝在商业化方面的不问之处;其叁,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可以打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心理各个层面的联系,展示一个活动的、全景化的历史画面;其四,这个人物的活动增强了对不同信息进行整合的可操作性,可以充分享受在活跃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快乐。
    【案倒2】14~16世纪,中国明朝的西欧考察团
     首先,这个情境的设计有着强烈的对比意图,因为,世界整体在变化,其他各地的变化不过是整个全球变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只考察个体的变化,是难以看清其发展全貌的;其次,对个体的考察,在14世纪以后,如果不放到现代化全球化的整体运行当中,就很难把握住历史真谛。1500年以后的人类社会,没有全局观是绝对看不清个体的;第叁,这个考察团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考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同时,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提供多种思考的价值模式。这种氛围的重构,不论是地理层面,还是历史和社会层面,都是十分开阔的,较好地把握住了沟通契机,利于学生的历史认识在交融中成长。
    二、让理论在情境中闪光
    杨宁一教授认为:要看全球整体的历史,就如同站在月球上看历史一样。
【案倒3】一个月球人规察濒6~濒9世纪地球的演变
人类历史在1500年之前不是整体性的,正如汤因比所说,是由“旧世界”落后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进入新世界以后,人类的变化就与整体性密不可分,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都带有整体性的影子。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在整体运行过程中的情况,让学习者看清在经济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国际革命各个层面同步或不同步的整体运行的轨迹,同时,注意观察在其运行过程中,各国不同的运行状况及对世界的不同影响。这一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通过中国在整体运行中的被动性与主动性特点,认清中国在从黄土文明走向海洋文明、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从内敛到张扬个性的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一个基于民族精神的重大变化。
    唐德刚先生认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就像是船行驶在叁峡,要有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
【案例4】六集历史巨片——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探索
第一集:开眼看世界,师夷制夷
第二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叁集:救亡图存,君主立完
第四集:民主共和,叁民立宪
第五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
第六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
本案例的设计意图是:首先,是满足人的创作欲望和冲动。学生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会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而这正是现在“应试教育”所缺乏的;其次,采用电视片的方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心灵共鸣,也就会促使学习者去努力地学习、实践;其叁,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合作以及查阅资料、讨论、研究和争论,而这些积极的因素,正是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其四,学生通过对电视片的创作,解决了对知识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的认知问题,认识有了理性的层次,而不仅仅是把知识再现出来;其五,学生反映,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台作运行、展示自我、追求完美在实践中互动与结合,释放了人类最富有创造性与合作触生的潜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布罗代尔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它反映的只是历史表层的东西,因为,它是短时段的;从社会角度讲,是中时段时,它反映的历史就深刻得多;从生物学角度说,是长时段的,它才能反映历史最本质的东西。
    【案例5】对叁大帝国长时段、全面性的考察
    第一考察组:考察第一帝圆——秦汉帝国的中央集权与思想
    第二考察组:考察第二帝国——隋唐的政治与经济
    第叁考察组:考察第叁帝国——明清的国际认知水平
    本案例的设计意图是:首先,如布罗代尔所说,任何制度从很短时间的表现观察是根本不够的,一个人的一生也不过几十年,他只能做到一个长时段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许会对整个时段产生重大影响,但不可能影响全部;其次,长时段地去考察事物,最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时代的变化,看清其在发展运行中的趋势和基本规律,在这当中要把它的源头、势能、脉络、归宿看清楚;其叁,通过长时段观察,可以总结某一阶段人与社会所具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往往会成为社会进一步成长的一个起点;其四,长时段的观察与全方位的观察会使观察者获得高水平的学科素养,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叁、建构社会化的情境
    【案例6】一个记者在辛亥革命后的采访日记
    法国史学家勒夫说过:社会的变化才是更深层次的变化。本案例的设计意图是:首先,辛亥革命的伟大影响绝不仅仅只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还包含了更为广泛的层面;其次,让学生通过服装、称谓、食品、住房、传媒、交通、婚俗、习惯的变化,诠释重大历史事件带来的巨大影响,有助于学生放宽历史的视界,增强深度思索的分量。类似情境的案例,同样也适用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其叁,学生在考察社会的变化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善于观察、以小见大的学科能力,善于把社会史与经济史、政泊史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构造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立体化、人文化的历史学习氛围;其四,学生对社会史的学习一开始不很适应,但社会史内容丰富多彩,也更容易开发出一些有趣的话题,这些都有利于打开思想的闸门。
     四、营造现实的情境
【案例7】一个美国者板80年的经历
第一段经历:濒929~1933年大危机
第二段经历:濒973年石油危机
    第叁段经历:2007~2009年金融风暴
    有时候,我们会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真实的历史”,像庄子那样,不知梦中到底是蝴蝶还是真实的自我?本来,历史与现实就处在一条河的两端,正所谓我在长江头,君在长江尾,一不留神撞了一下面,这并不奇怪。我们能抓住这有利的契机来重构一段历史吗,我们能让学生通过这样一个情境来提升认识能力和加强人文素养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好的时机,人类一而再、再而叁犯错误,也使“如果不懂历史就会重演历史的悲剧”一语成谶。
    五、文物讲读与情境创设结合
  【案例8】兵马俑在诉说
   历史文物会说话吗?当然会,首先,文物本身承载着无数的信息,有历史层面、科学层面、艺术层面、社会层面。借助一件文物——历史载体,文物会无声地发出自己的信息:你看我多高、多壮、多胖,你知道我为什么吃得好吗7你看,我们的军容多威武,人人争先杀敌,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看我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保存完好,你不觉得不可思议吗?你看我们每个人表情各异,栩栩如生,你不觉得手艺高超吗?你看这么大的工程,再看看伟大的长城,你不觉得只有我们的体制能做得到吗?总之,我们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如果你感兴趣,就来挖掘吧!其次,文物有重大的实证价值,如《清明上河图》,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宋代商业的盛况。
     六、在情境创设中提升学科素养
    【案例9】一个历史科研小组对中国近现代经济的研究
    课题一:1956—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原因的研究。
    课题二:通过对1860~1918年中国公司增长、分布和进出口贸易量的计量,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课题叁:通过对1840~2009年国内外媒体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报道的变化,研究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创设这一情境的意义在于,首先,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接触历史学科所独有的探究事物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去解决新的问题;其次,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不能靠生硬的灌输实现,应该是在具有激活思维的效应氛围中获得,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从思想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升华;其叁,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人文素养意义重大,学生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的智慧和能力,井由此生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其四,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应坚持全方位、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如一的贯彻,最终就会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情境教学的研究,认识到情境具有目的性、趣味性、互动性、探究性、合作性、现实性等特点,实践中我们抓住这些特点,不断推进情境化教学尝试,在全景再现、解读概念、突破难点、整合资源、落实知识、应用跟进、思想认识、升华提高等教学环节上用力,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改进教学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①《历史教育学新探》,冯一下、李洁合着,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②《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注:此论文获2012年武进区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