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错误是正确的向导,通往成功的阶梯,有时更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我们有必要树立“错误资源”意识,把课堂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运用沉着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使错误成为一种美丽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错误资源&苍产蝉辫;历史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有效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十分重视、努力探索的问题。什么是课堂有效教学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叁者(叁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我历史教学中,逐渐认识到,巧用历史课堂中的“错误”资源,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错误资源就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或失误,并通过双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苍产蝉辫;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怎样把它变成教学资源,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呢?
一、捕捉错误,多维互动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对于这些鲜活的错误资源,教师要机智地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多维互动,在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
在必修Ⅲ《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中,在学习老子的辩证法时,有个学生突然大声问:老师,男人能不能变成女人┄┄?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没有训斥这个学生,而是问:“同学们认为能不能?”,大多数学生说:“能”。我接着问:“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学生说:“做变性手术”。我笑了笑鼓励提问的学生说:“你提的问题很好 ┄┄, 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的不可能都将变成可能,但是这种变化要有条件,老子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条件了吗?”┄┄“没有” ┄┄ 这个看似好笑的一个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经过我的正确引导,拉回了学生的思想,在欢笑中同学们对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认识、理解加深了。
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由学生的错误回答引起的,由于教师有容错的气度、及时点拨、诱发思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愈加热烈,从而理清了许多模糊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借题发挥”,构建多维互动的动态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挖掘错误,激活创新
学生学习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难免伴随差错。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时,教师应该认真、及时地挖掘错误资源,将其作为激活创新的切入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
在《义和团运动》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讨论: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大部分学生根据教材得出: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爱国的运动,只有一位学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误国运动。他还用自己收集的资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双方争论不休。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有关资料)、比较(义和团与李鸿章谁更爱国?),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只不过它的做法有不妥的地方。老师抓住爱国这一闪光点,继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爱国?今天的你应该如何爱国?…… 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争执、讨论中,学生不仅对《义和团运动》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的情感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升华。
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叁、预设错误,优化思维
古人云:相反相成,相克相生。面对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和习题,凭借经验,有些关键性、规律性的错误是可以预设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学设计如果平铺直叙,没有一点弯路,学生脑海中就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因此,我们可以在学生理解问题非常顺畅时,节外生枝,故意编造一些看似合理的错误认知,让学生辨析或证明,则对知识的掌握就能起到深化和强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及时“捕错 ”的本领,同时还要具有精心“设错”的能力,巧妙地制造一些“错误”,给学生制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这样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俄国的历史时,学生知道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就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学习二月革命的时候,有些学生容易把二月革命的性质理解为是无产阶级革命,为了防微杜渐,在教学中,我故意设置以下“错误”:二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的学生马上意识到错了,因为十月革命才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的学生则认为在俄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进行的革命当然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双方争论不休……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课前搜集的有关二月革命前的俄国国情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的背景等内容,使学生们明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二月革命仍然担当着 “反封建”的任务,推翻的是统治了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所以二月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二月革命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这几个问题都是“美丽的陷阱”。利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地预设错误,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教师再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结论的错例教学法,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假”明“真”欲正先反,以反求正,令人耳目一新,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利用错题和陷阱提问来预设学生错误,故意使学生“落入陷阱”,再引导学生 “走出误区”,不但能使一些易混、难记的知识得到强化,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
四、反思错误,启迪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公式:实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慎重的批判性地回顾分析和检查,是一种对思维活动的怀疑、困惑的状态。反思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唤起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由学习者变为研究如何学习者,从而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主动构建。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学生不出错或少出错,教师总是努力将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将细讲透,但学生还是一错再错。通过教学工作,我深刻感受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思作为一种能力,不但教师要具备,学生更应该具备。通过对自身错误的反思,消除困惑、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教学机智是料想不到的。教师要敞开胸怀去接纳学生的错误,用慧眼去挖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及时捕捉、记录、反思,巧妙地把错误作为学生发展教育资源,抓住课堂教学良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成为课堂的“另类美”,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