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5:5。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材料题有5大题,共60分。
一、试卷分析:
选择题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及从主干题意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大多数选择题难度比上学期期末试卷有所提高, 主观题注重考查学生从材料情境题中攫取信息的能力和历史的比较思维能力,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主要体现为试卷整体材料居多,客观题20个大多是以材料考查,而且大部分为文言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也较好的考察了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并且试题的综合性很强,注重中外联系、中西对比,时间跨度也较大。所以,对学生来讲这份试卷难度有点大。
二、目标生分析
高叁(2)班有4位同学叁门总分达300分以上,历史均达B级。但280分以上的11位同学有3个没达B,且还有个年纪最低分。通过个别分析试卷发现,章敏和屠志杰主要是解题方法掌握不到位,经过下一阶段的指导争取达B。吴成因考前几天不在,估计在家时间从没看过历史,一些基础简单的出现大量失分,选择值得18分,说明其历史知识严重缺乏,当然也反映出其基本功的薄弱。下一阶段主要还是抓基础知识,并且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叁、失分原因分析:
通过对目标对象试卷的单独分析,整张试卷出错的分析如下:
1. 选择题部分:
(1)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不能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结论,或不能依据试题情境,调动、选择、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
(2)审题不清、题意不明。本是“要我选择”变为“我要选择”。
(3)处理题干或选项中历史材料的能力不足、方法欠缺,不能揭示题意,找不准切入点和关键词。
2.非选择题部分:
(1)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系统性。不能系统有层次地掌握并理解《说明》规定的主干知识。以致无法根据题意的指向选择、调动、运用相关知识。
(2)文字表达欠严谨,缺乏规范性。不能用历史语言规范、客观、准确地描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常用口语描述。不能史论结合地阐释历史,常泛泛而谈,或简单堆砌史实(材料),没有做到要素化、要点化、关键词化。
(3)审题不清,题意不明。抓不住、审不清关键词,不能准确把握试题提供的信息、考查意图及要求,答非所问。不能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材料信息,或只能获取材料字面上的信息,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揭示字里行间包含的深层次信息;或不能按试题意图表达,只是简单摘抄材料。
(4)解读、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能力不足。或不能获取、解读试题信息并依据试题要求作答;或不能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空间、角度等提示,建立试题特定情境与已学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
(5)缺乏必要的通史基础和历史思维能力。表现为不能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论证历史问题,并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正确的看法。
四、下阶段对策:
1.强化全局意识。叁门总分与选修科目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犹如人的两条腿,只有一样长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走得自然。从这个角度而言,两者同样重要。不能简单偏颇哪一方,必须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兼顾。因此,在后期复习教学中必须将“区别对待”落到实处,避免一刀切,务必要明确叁“过”人群:“该过的、能过的、想过的”。一定要把好这个度。切记:任何好心善意,假若过了,都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2.紧扣考试说明。考场如赛场。任何无准备之战,不可能取胜。因此,赛前训练必须得道、得法、得力。对高考而言,就是方向必须明确,目标必须清楚。《说明》就是我们考前复习的“葵花宝典”,不仅给出范围,也指明了复习思路。在课时减少、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必须紧扣《说明》,不考的内容坚决不讲,对此无需犹豫,必须果断。要善于在《说明》上多做点文章。
3.充分用好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高考基本不考书上内容,教材没有必要重视。试问,如果我们教学时将教材丢掷一边,那么你拿什么材料带学生复习?教辅资料?即便其质量再高的资料也是辅助教材,仍以教材为依托,且无法取代教材。因此,在后期复习时必须继续将教材抓在手中,充分用好教材,尽可能吃透教材。当然,也要避免将“教材”当“教条”。认真阅读教材,夯实基础知识。高考试题尽管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知识的落脚点都是教材的基本内容。
4.确保及时训练。尽管目前课时减少,时间所剩无几,但必要的训练不可少。考试是检测学习有效度的一种常用手段,而训练则是达成有效度的最佳方式。再精彩的讲解也代替不了训练。殊不知,趁热打铁方可随心所欲,及时训练才能水到渠成。鉴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后时间难控,建议后期复习时教师必须精选试题,宁少勿滥,确保每一节课都留有一定时间当堂训练,以便及时巩固所学考点,力争使教学有效、实效、高效。
5.注重讲解到位。历史学科高考有五本教材,那么多的考点,而课时有限,实在难以应付。鉴于此,复习时,课堂上,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这就需要思考,需要删减,需要取舍。假若面面俱到,不分轻重,一路下来,效果未必就好。建议在复习时要重点讲解历史主干知识,讲清知识结构与体系,讲透重要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学会对同类问题思考的角度,找出规律,同时讲解各类题型解答的方法、基本思路与技巧等。这样的讲解不仅必须,而且有用。
6.加强集体备课。在复习中必须加强集体备课,而且要真备。虽然集体备课在不少学校依然流于形式,但它确是一种非常有效而且迅速见效的教研方式,尤其在高考复习中显得更为重要。建议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放平心态,互相学习,真诚交流,共同研究教材、教法、考纲、学情、试题、复习计划等等,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为高考复习有效、实效献计献策,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