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视野转换视角提高高叁历史复习效率
武进礼嘉中学&苍产蝉辫;吴明峰(2013年武进区二等奖)
摘&苍产蝉辫;要:随着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叁历史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复习的每一个环节,直击高考,提高复习效率。开拓历史新视野,转换历史视角,既是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复习课堂品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有机结合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历史新视野 历史视角
正&苍产蝉辫;文:
近年来历史高考的时代气息越来越浓,贴近社会,关注时政,试题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这些试题由学科专家团队精心设计,其构思之巧妙、眼光之独到、论证之科学、问题把脉之精准令人叹为观止。那么,我们该如何适应这种灵活试题带来的冲击呢?如何使课堂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呢?
显然,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作为引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重视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历史研究历史,还要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
宽视野、多视角是历史学习的必然趋势
1、高考试题新动向
细读自新课改以来的历年高考历史试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个特点,即对前几年高考中已经考查过的重点知识、重点问题的再考查。命题者往往通过变换考察视角、深度挖掘、纵向剖析等方法来对已有高考试题继承与创新。
如2012年高考23题其中涉及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着力从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考查学生的纵向归纳能力。而2013年的高考23题则重点考查了罗斯福新政,但是引入了心理史学和计量史学的研究视角,考生要从“罗斯福的乐观主义情绪能够平复百姓心中的恐慌”这个心理学的意义层面分析促使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要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影响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变化的两个因素”。在“罗斯福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道历史论证题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多角度地研究”,以“便于立体地认识历史”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进一步强化了拓宽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意义。
2、学生认知新需要
高叁历史复习作为高中叁年历史教学的收官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明明将课本看了好几遍,可是总记不住,恰恰是每天都面对的最最熟悉的内容,觉得枯燥乏味,往往是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不成正比。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精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利用多角度、大视野来触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探求性与求知欲。
3、人文关怀新体现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出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这表明:新一轮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和谐相处。在具体的教育目标里,强调重视知识生成中的人文背景、知识的社会价值,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随着历史视野的不断扩展,生活史学、形象史学、气候和环境史学、推测史学、心态史学、风俗史学等等研究方法相继涌现,把这些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视野融入课堂,既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文课堂的有益探索。这种用多视角、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无疑是进步的,也是最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的途径。
宽视野、多视角为历史学习注入新风
在历史复习中采用多视角、宽视野,不仅可以丰富历史复习的视域,鲜活历史事实,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意识和素养。那么,如何在历史复习中实现历史视野的拓宽,历史视角的转换呢?笔者以为途径有叁:引入大历史观、采用多元视角、关注时事政治。
(一)引入大历史观
所谓大历史观,用黄仁宇先生的话说是“广泛的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与其他国家地区或历史阶段有了相互比较的幅度和层次,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读史时,着重综合而不是分析,着重归纳而不是演绎。同时,在进行历史评判时不以道德为评判的标准,而更多从技术和策略角度进行分析”。简言之,就是在进行历史判断时,要着重于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注重与所处历史阶段相应的其他历史进行比较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史实,不过分苛责。
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应该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在国家制度、社会更迭、经济水平、民族交往、国家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等多方面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中国历史,可以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活”历史。
如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的时候,可以纵向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其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考察。抓住1978年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中共逐渐形成在叁中全会上做出重大改革决策的传统这条线索,回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的七次叁中全会(十一大到十七大),所涉及的在各领域的重大经济改革,都离不开对传统政府职能定位和行政体制的逐步变革。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看七次叁中全会(见下表),自主厘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线索,比单纯叫他们归纳线索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1978年
|
十一届叁中全会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84年
|
十二届叁中全会
|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
1988年
|
十叁届叁中全会
|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
1993年
|
十四届叁中全会
|
制定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
1998年
|
十五届叁中全会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2003年
|
十六届叁中全会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2008年
|
十七届叁中全会
|
关注“叁农问题”
|
如果再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放到世界角度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不仅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同一时期还有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美国则兴起了里根经济学,通过叁国改革成败不仅可以找到中国改革的实质,还能看到改革已在全世界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采用多元视角
近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等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成为耳目一新的高考亮点。这必然要求历史复习课堂关注史学研究新态势,调整复习历史视角。
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史学研究的一些新观点、新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应用这些新观点、新认识初步分析认识教材中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这些新观点、新认识命制的试题,并进行有效训练。
如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可介绍费正清中国史观的核心——“文明冲突论”。在他看来,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的接触与摩擦、对抗与冲突的历史。他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这叁次革命是:共和革命、民族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这一“冲击-反应”模式虽然在史学界广受诟病,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但是对学生理清线索是有帮助的,同时也提醒学生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苍产蝉辫;如果从“传统-变革”这一模式来分析中国社会进化,那么可以从纵向把握中国近代化脉络,并从现代化史观来重新审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叁)关注时事政治
以史为鉴,注重对考生结合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分析当前时政热点并综合运用的考察,是近年历史学科高考的特点。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提倡实行“谈古论今”,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
宽视野、多视角需历史学习立足课本
教科书是我们备考的依据,熟读和研究教材是每个考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常言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用拓宽视野、转换视角来学习历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提高课堂效率也将成为奢谈。
此外,运用宽视野、多视角来复习历史不宜挖掘过难过深,否则就会脱离高中生的认知范围,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最后,要因教材而施教,如果贪大求全,每一个知识点都搞宽视野、多视角,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只有适度整合,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以说,拓宽视野、转换视角来复习历史是对教材的“开发再利用”,虽然只是促进复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和欢迎,并成为历史老师的共识,这跟其与高考的契合度紧密,与新课改理念的一致密不可分。而用新思维、新视角来进一步开发并突破教材,合理运用,仍是一个可以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新话题。
已获武进区2013年年会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