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诙谐,质疑
——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传统课堂教学下使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缺失使得课堂缺乏生气,效率低下。因此应当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入手,还学生一个平等合作,诙谐幽默,质疑提升的课堂,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式学习&苍产蝉辫;质疑&苍产蝉辫;幽默生动
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有七年的时间,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在不断的专研各种教法和学法。然而在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努力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却发现始终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缺失使得课堂缺乏生气,教学效率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教师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武器,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来引导带动学生去主动学习。
第一,我认为历史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交流、协作和互动。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实施。首先在上课前应布置设计相关的前置性预习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做准备。其次,教师要充分体现小组中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来进一步创设情境,为学生展现才华,提高能力提供舞台。第叁,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最佳方案,并指定发言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必答或抢答。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分,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评价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不断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中,学生比以往更加好学了;懂得合作学会分享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却显得很少见,大部分教师在缺乏尝试和可怕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不敢也不愿去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甚至会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来拒绝变革。我认为作为教师就应当要努力去尝试和实践,纵然在实践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会有一些困惑,只要我们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
第二,我认为应当为历史课堂增加必要的趣味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学史乐趣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缺乏幽默是悲哀的”“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海菌兹·雷曼麦曾经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课堂45分钟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空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善于发现教室内的各种表象,善于发现各种机会,然后及时地进行幽默处理,以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高中历史课堂往往比其他课堂要生动活跃,历史课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如: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将混淆的字念错而引起笑声;如“冗(搁翱狈骋)”读作“亢(碍础狈骋)”;对课堂上的历史人物评价有的同学提出反对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果不闻不问,继续讲课,定会让学生感到有些失望。相反,如果能够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即兴发挥,加以简短的幽默评语,会带给学生一些意料不到的惊喜,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将一些《百家讲坛》视频中讲课教授诙谐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再配合手势和姿势运用到历史课堂中,为课堂增加了一些欢声和笑语。经过调查发现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远比平时教学的效果要好。所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的幽默一下,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学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拉师生距离,能有效地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幽默是一种美,对教师来说是美的体现,对学生来说是美的享受。
第叁,在历史课堂中应当鼓励并保护学生质疑,甚至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体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敢于进行质疑的是越来越少,在传统的“一言堂”下,学生越来越不敢或不肯提出自己的疑惑,从而也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沉闷。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扭转这种现状呢?我想我们可以尝试自曝其丑,抛砖引玉来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例如,在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影响”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学生结合明末清初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便可容易得出答案,然后我们列出这样的答案①中国主权大量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受到西方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中国传统思想受到动摇,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然后可以问学生大家认为这个答案是否全面,并由学生来质疑回答。当然这种方法是比较简单粗鄙的,但我想如果教师能放下架子,自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正如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对话关系。当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问题,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质疑水准不高,甚至出现跑题的现象。作为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理解和支持,充分利用以诱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使其紧紧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主动理解问题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指导,在学生质疑和答疑中,穿针引线,做好点评,适时追问,提高课堂质疑的有效性。
对于历史来说,改革的原因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新课程改革同样也是改革的一种。这正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教学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并且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正常教学进行的程度。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教育出现危机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站在课改的前列,去思考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或许还学生一个平等合作,诙谐幽默,质疑提升的课堂,正是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
本文发表于2013年12月《教研参考》